新闻公告
更多...
《新医学》杂志(ISSN 0253-9802,CN 44-1211/R,邮发代号46-33)创刊于196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月刊。目前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目前设有述评、综述、研究论著、综合病例研究等栏目。编辑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21号天娱广场西塔12楼1219室(510630)。 网址:www.xinyixue.cn(已开通在线投稿功能)。电话:020-85253362、85253470。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 全选
    |
  • 靳文君, 郑琳, 罗珊珊, 程余婷, 巩仔鹏, 廖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根本病因在于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动态平衡失调,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自噬对OP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噬水平的变化是影响骨平衡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自噬相关分子 Beclin-1、P62通过不同层面直接调控自噬小体的形成,从而影响OP的发生与发展。该文对Beclin-1、P62在OP中的表达机制、作用特点及靶向治疗作一概述,为今后OP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李向庚, 高媛, 孙淑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指单纯由高血糖引起的心肌细胞或心脏微血管损伤及代谢障碍。有研究表明,DCM与线粒体融合异常密切相关。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是线粒体融合的主要蛋白之一。在高血糖环境下,Opa1表达减少,造成线粒体融合障碍,进而引起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与脂毒性增加、细胞凋亡等,最终导致DCM。上调Opa1的表达则能使DCM的症状得到改善。该文就Opa1与DCM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DCM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齐梅, 周悦, 张梦圆, 方盛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具有挑战性的反复发作性疾病。长期烧心和(或)反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研究表明,GERD与食管抗反流屏障受损密切相关,黏蛋白(MUC)即为该屏障主要组成成分。该文主要对MUC在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 张雄, 贺慧华, 高绪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胆管癌是肝脏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是其特点,目前全球范围内胆管癌的总体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多数胆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迫切需要有效的诊断、治疗策略来改变这一现状。肿瘤建模是癌症研究的一大热点,建立胆管癌实验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研究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效应等,对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胡皖华, 胥义周, 白正林, 王泽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持续炎症和血管翳形成,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复杂,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RA的治疗证据和经验,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逆转RA关节组织损伤。纳米载药平台作为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改善药物分布、增强疗效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分析RA滑膜炎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巨噬细胞靶向的纳米载药平台在RA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和潜力。

  • 龙一飞, 刘阳, 林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整脊组(40例)、联合组(39例)和常规组(41例)。每组患者均采用短波及超声波的常规治疗,整脊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美式整脊治疗,联合组则增加美式整脊及核心肌力训练。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字评定量表(NR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棘突双侧温差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的NRS、ODI和RMDQ评分及温差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2.06±0.63)分、(13.00±3.53)分、(6.25±1.20)分,且效果优于整脊组的(2.44±0.84)分、(17.11±4.41)分、(9.42±2.49)分与常规组的(4.03±0.82)分、(21.31±5.68)分、(11.09±2.7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美式整脊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 王子豪, 宋进, 胡铭, 张国荣, 单方振, 邢春叶, 宋艳, 乔保俊, 王玉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前驱感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以及蛋白水平差异,探讨前驱感染与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的关系。方法 收集198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脑脊液分析结果,使用ELISA对患者血清进行14种感染性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分析不同前驱感染的GBS患者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的比例及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55.1%(109/198)的GBS患者感染性病原体血清学阳性,主要为空肠弯曲菌23.7%(47/198)、甲型流感病毒20.7%(41/198)、乙型流感病毒15.2%(30/198),其中18.7%(37/198)的患者2种或以上病原体血清学阳性。73.7%(146/198)的患者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单一病原体血清学阳性患者中,空肠弯曲菌感染阳性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83.3%(25/30),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100%(18/18),乙型流感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6/7,甲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4/5,登革热病毒感染阳性患者为4/5,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为4/4;EB病毒感染阳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阳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阳性患者各1例,均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2种或以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中62.2%(23/37)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无前驱感染者中66.3%(59/89)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在无前驱感染以及有不同类型前驱感染患者中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7),但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BS患者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与前驱感染的类型有关,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的比例最高。

  • 刘延新, 陈华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 = 37)与死亡组(n = 19);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前1 d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使用公式计算PNI。PNI=血清白蛋白(g/L)+5×淋巴细胞(×109/L)。比较2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PNI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术前PNI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采用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测2组患者术后90 d的存活率。结果 纳入研究的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术后90 d内死亡的患者为19例(33.93%)。死亡组和存活组烧伤面积、淋巴细胞及术前P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死亡组的烧伤面积较大,淋巴细胞及术前PNI较低;2组年龄、性别、CRP、白细胞、肌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水平及有无呼吸道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烧伤面积、淋巴细胞及术前PNI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烧伤面积及术前PNI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NI预测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为34.45。PNI≤34.45大面积烧伤患者的90 d生存率明显低于PNI>34.45患者。结论 术前PNI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后90 d病死率相关。低PNI患者术后90 d生存率低于高PNI患者。识别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前PNI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以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烧伤患者手术后的病死率。

  • 王瑞雪, 张峰, 张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初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4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无异常人群140名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并检测胃肠激素[P物质(SP)、内皮素(E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研究组中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另比较Hp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Hp感染与胃肠激素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Hp感染率和VI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SP、ET、NE、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活动期组患者Hp感染率和VIP水平低于缓解期组(P < 0.05),SP、ET、NE、5-HT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患者(P均< 0.05)。研究组中Hp阳性患者SP、ET、NE、5-HT水平均低于Hp阴性患者(P均< 0.05),VIP水平高于Hp阴性患者(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ET、NE、5-HT水平升高均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Hp感染的保护因素(P均<0.05),VIP水平升高则是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Hp感染和未感染患者胃肠激素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存在差异,Hp感染可能与患者胃肠激素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

  • 李淑伟, 朱永, 卢雪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血压、血糖及脂代谢异常与痛风发作部位和发作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84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合并疾病、发作部位、发作次数等,比较不同发作部位临床指标间的差异,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在不同时间点间发作次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BMI与发作次数间的关系。结果 84例痛风患者中,男82例、女2例。年龄(37.95±10.16)岁,身高170(165,175)cm,体质量76(70,83)kg,BMI 26.5(24.6,29.3)kg/m2;合并糖尿病7例(8%)、高血压18例(21%)、高脂血症16例(19%)。患者发病部位以下肢为主,其中跖趾关节(38.10%)与踝关节(35.71%)最为多见,合并高血压、血糖及脂代谢异常与痛风发作部位无关(P均> 0.05)。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在1个月、6个月、1年内的发作次数均多于未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P均< 0.05),且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发作次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多(任意两个相邻时间点间比较P均< 0.05/6)。痛风患者的BMI与总体1年内累计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s=0.28,P < 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发作次数多于无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且发作次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多,应积极控制痛风患者的血压及BMI,进而减少其发作次数。

  • 王海跞, 庞昆, 王靖凯, 徐鹏, 许浩, 潘登, 马雨阳, 张若然, 韩从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经会阴途径超声引导系统穿刺和经直肠途径超声引导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亚灰区患者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行会阴和直肠前列腺穿刺术的PSA≤20 ng/mL患者的病例样本数据共110例。根据患者行前列腺穿刺的两种不同途径进行分组,比较两种不同穿刺方法下的PSA处于4~10 ng/mL(灰区)/10~20 ng/mL(亚灰区)患者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穿刺方式下手术情况和疼痛程度,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和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疼痛、发热、血尿等情况,评估两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会阴途径超声引导系统穿刺的前列腺癌检出率高于经直肠系统穿刺(P < 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PSA灰区患者两组穿刺方式下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PSA亚灰区患者经会阴检出率更高(P < 0.05)。PSA亚灰区CsPCa在穿刺阳性数中的占比要比PSA灰区更高(P < 0.05)。两种不同穿刺方法在穿刺时间、出血量、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PSA灰区的患者两种方式下前列腺癌检出率相近,但对于PSA亚灰区患者,经会阴途径超声引导系统穿刺有更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 庄淑莲, 乔妙, 袁钰妍, 李港超, 张建兴, 林庆光, 李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超声射频流为基础的射频时间序列信号特征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137例乳腺病灶的超声二维图像和射频数据。所有超声射频数据均使用实验室开发的射频时间序列信号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9个谱特征参数,分别为SMR分形维数、Higuchi分形维数、斜率、谱截距、中频、S1、S2、S3及S4。116例病灶经病理结果确诊,其中86例病灶为恶性,30例病灶为良性,21例病灶经随访诊断为良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射频时间序列谱特征参数单一参数、回归模型联合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Logistic 模型的参数为Higuchi分形维数、S2、S4,射频时间序列谱特征参数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值分别为90.7%(S2)、92.2%(Higuchi分形维数、S4)、86.1%(回归模型)、93.9%(S4)、79.6%(回归模型),而ROC AUC较高的分别为0.910(S4)、0.930(回归模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基于超声射频流的射频时间序列信号特征参数对亚分辨率组织微结构在物理属性方面提供了定量数据,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良好。

  • 刘春丽, 张圣林, 齐智伟, 袁玉洁, 曹静, 张洁, 黄跃雁, 张淑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运用耳蜗神经交替声束治疗(CeAABT)联合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iCBT)对慢性特发性耳鸣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耳鸣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2组,iCBT(56例)采取iCBT治疗,CeAABT联合iCBT组(56例)在iCBT的基础上给予CeAABT,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耳鸣残疾量表(THI)、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耳鸣响度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THI、VAS、耳鸣响度评分都出现了明显的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CeAABT联合iCBT组THI评分(35.34±7.51)分、VAS评分(3.38±1.34)分、耳鸣响度评分(34.53±5.77)分比iCBT组[(40.13±10.95) (3.91±1.38)(39.39±6.92)分]更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CeAABT联合iCBT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耳鸣响度和由耳鸣带来的负面情绪,能提高慢性耳鸣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耳鸣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沙嫣懿, 崔晓, 卢贵全, 肖可文, 李希清, 张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的典型皮损,常出现于最初发生硬下疳的邻近部位,研究发现扁平湿疣的梅毒螺旋体载量明显高于其他的二期梅毒疹。该文报告1例表现为外阴、肛周巨大扁平湿疣的二期梅毒。17岁女性患者因“外阴、肛周斑块2月余”就诊,专科查体:外阴、肛周可见红色湿润斑块,表面呈分叶状、疣状,融合成片,大小为12 cm×3 cm。实验室检查梅毒非特异性血清试验滴度为1∶64,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189.000 COI,诊断为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3周后,皮疹消退。该例提示皮疹生长迅速、体积巨大,临床少见,易误诊为巨大尖锐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