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 全选
    |
    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专题: 专家论坛
  • 李超, 吴海婉, 乔佳, 叶秋平, 谢纯青, 陈洁梅, 戴萌, 窦祖林, 温红梅
    新医学. 2025, 56(8): 723-730.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3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吞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显著提高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风险。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靶向干预外周及中枢神经环路,为吞咽功能康复带来了突破性的治疗。文章系统介绍了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进展:在外周刺激方面,重点介绍了咽腔电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等技术;在中枢调控方面,着重探讨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应用。这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与肌肉的协调等多重机制发挥疗效。未来发展应聚焦于多模态技术整合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化,从而推动吞咽障碍的精准康复发展。

  • 魏翔宇, 张炯亮, 李欣悦, 余东辉, 吴民民, 王宇婷, 苏雨萌, 朱路文
    新医学. 2025, 56(8): 731-738.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高达56.6%,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代谢平衡和生活质量。黄原胶作为一种天然多糖类增稠剂,因其独特的剪切稀化特性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干预中展现出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系统综述黄原胶的流变学特性及对吞咽功能的影响,从吞咽动力学改善、误吸与肺炎预防、营养状态调控3个维度探讨其在PSD中的应用价值。结合新型黄原胶基材料及智能化评估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个性化增稠方案设计及多模式联合干预的未来方向,为PSD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 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专题: 论著
  • 武惠香, 周海彤, 陈华玉, 谢纯青, 窦祖林, 丘卫红
    新医学. 2025, 56(8): 739-74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短期观察下,探究间歇性置管注食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5年5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就诊时采用持续性留置鼻胃管注食,且经评估可实现间歇性置管注食。入组后选取尚未拔除鼻胃管前(T0)、采用间歇性置管注食后第3天(T1)和第7天(T2)3个时间点,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并使用吞咽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SWAL-QOL)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分。观察患者在3个测评时间点的吞咽生存质量变化,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分析,比较不同个体特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和变化情况。结果 在3个测评时间点,患者的FOI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吞咽生存质量方面,心理负担、吞咽症状、社会交往、疲劳睡眠4个维度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心理负担、社会交往、疲劳睡眠3个维度,T0与T1、T0与T2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 7);在吞咽症状维度,T0与T1、T0与T2、T1与T2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 7)。进食时间、食物选择、语言交流、进食恐惧、心理健康5个维度在3个测评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别对年龄、性别、FOIS分级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评分中,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心理负担、吞咽症状、社会交往、疲劳睡眠4个维度的评分中,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评分随时间上升。在性别分组中,吞咽症状、心理健康2个维度的评分,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 = 0.035、0.011),男性组评分高于女性组;在年龄、FOIS分级的分组分析中,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短期观察显示,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在两种注食方式下的生存质量存在差异,间歇性置管注食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李剑姣, 杨清露, 简楚瑶, 蔡思敏, 李昱姗, 招少枫
    新医学. 2025, 56(8): 748-75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吞咽障碍评估核心组合(ICF-DA)筛选评估指标,以提升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基于文献综述设计包含64项候选评估指标的问卷。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2轮问卷调查,计算权威系数(Cr)以评估专家的权威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个体专家评分与群体评分之间的协调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检验专家整体协调度。使用5级Likert量表对各候选评估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第二轮问卷结果,选取各类目中变异系数(CV) <0.25且重要性得分最高的2个候选评估指标作为ICF-DA的评估指标。结果 共20位吞咽障碍诊疗专家完成2轮问卷调查。Cr为0.94,专家权威性较高。第二轮问卷的秩相关系数(rs)为0.71,提示个体专家评分与群体评分达到良好的协调度。2轮问卷的W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第二轮W较第一轮有所提高,专家整体协调度提升。最终确立17项评估指标。结论 通过德尔菲法为ICF-DA制定的评估指标,有助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多环节评估。

  • 陈琼梅, 李媛芳, 吴秀兰, 陈玉蓉, 温红梅, 窦祖林
    新医学. 2025, 56(8): 756-76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可视化吸唾管负压吸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分泌物的清除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采用可视化吸唾管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吸痰管盲吸吸引,观察2组的口腔分泌物清除效果和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口腔清洁度、舒适度,以及负压吸引时间、口腔黏膜损伤情况、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口腔菌落和口腔pH值。结果 2组患者均未出现口腔黏膜损伤的情况;可视化口腔负压吸引改善患者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提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血氧饱和度和口腔清洁度均有改善(均P < 0.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可以增加舒适度和缩短负压吸引时间,改善口腔清洁度(均P < 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口腔菌落和口腔pH值均比干预前改善(均P < 0.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CRP和口腔菌落改善(均P < 0.05),口腔pH值增加(P < 0.000 1),可视化口腔负压吸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分泌物清除效果更好。结论 负压吸引口腔分泌物后可提升患者血氧饱和度和平缓患者的心率,可视化吸唾管负压吸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分泌物有良好的清除效果,能提升患者的舒适度,缩短负压吸引时间,降低患者的白细胞、CRP和口腔菌落水平,并增加口腔pH值。

  • 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专题: 综述
  • 唐溧峰, 李晓寒, 康吉良, 唐敏
    新医学. 2025, 56(8): 764-771.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减少症性吞咽障碍作为一种由骨骼肌质量减少引起的吞咽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可引起窒息、误吸、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针对该项疾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诊疗共识。因此,文章概述了肌肉减少症性吞咽障碍的概念、发病机制及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营养缺失、缺乏身体运动、衰老、脑血管损伤、口腔环境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针对其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包括调整进食姿势、阻力训练、营养干预、神经肌肉电刺激、药物治疗以及多学科干预策略,旨在为肌肉减少症性吞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高娟梅, 朱美红, 赵剑平, 朱玮敏, 胡晨洁
    新医学. 2025, 56(8): 772-77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镜像神经元系统(MN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群,其在个体执行特定动作或观察他人执行相似动作行为时均能被激活。近年来,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干预方法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通过阐述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脑机接口技术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技术在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以期为优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论著
  • 曾帅辉, 欧阳丽萍, 李秀红
    新医学. 2025, 56(8): 778-78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耻骨弓角度(SPA)与胎儿头围(HC)比值(SPA/HC)对孕足月产妇分娩方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产科规律产检并阴道试产的363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正常阴道分娩组(291例)和手术分娩组(72例)。所有产妇均在孕足月后经超声测量SPA及H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SPA、HC及SPA/HC。SPA、HC及SPA/HC对产妇分娩方式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363例阴道试产产妇年龄(30.33±4.40)岁,孕周(39.3±0.9)周。与正常分娩组相比,手术分娩组SPA更小,HC更大(均P < 0.001)。SPA对正常分娩呈正向预测作用,曲线下面积(AUC)0.739(95%CI 0.678~0.799);HC呈负向预测,AUC 0.700(95%CI 0.637~0.763);SPA/HC呈正向预测,且预测效能最优,AUC 0.817(95%CI 0.763~0.871)。结论 SPA/HC可有效预测孕足月产妇的分娩方式。当SPA/HC小于0.292时,建议加强产时监护并提前规划应急方案。

  • 沈利平, 李慧娟, 阮恒芳, 李盈, 朱春泞
    新医学. 2025, 56(8): 785-79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并验证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急性期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标准化护理评估与管理体系,同时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系列分析,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接受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的21例急性期AE患者(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阳性17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阳性2例,抗IgLON家族蛋白5抗体阳性1例,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阳性1例)。所有患者完成5~10次IA治疗(中位数7次),比较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血清IgG水平、抗体滴度变化。围术期实施基于构建的标准化护理评估与管理体系,包括动态风险评估(凝血功能、体液免疫、精神神经状态)、标准化操作流程(血流/分浆参数设定、跨膜压监控)、并发症预警及精准干预策略(低血压、破膜、精神症状等)、多维度感染防控、护理流程优化与质控。同时,重点观察护理管理效果指标,包括术前评估执行率、评估规范达标率、低血压发生率、破膜/溶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等。记录并分析护理相关指标(不良事件发生及处理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IgG水平、血清抗体滴度水平均下降,神经功能:mRS、GCS、ADL评分均改善(均P < 0.001)。护理管理体系实施效果显示:术前评估执行率100%(152/152),评估规范达标率100%(152/152);低血压发生率1.3%(2/152),破膜/溶血发生率0.7%(1/152),感染发生率0.7%(1/152),非计划性拔管率0%(0/152)。围术期观察到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2例,经补液升压处理)、破膜(1例,紧急回血处理)、精神症状(3例,约束+镇静干预)、血小板减少(1例,药物干预+防护)、IgG下降(2例,补充丙种球蛋白)、呼吸道感染(1例,抗感染+隔离护理),均经对症处理后得到控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蛋白A免疫吸附可快速清除AE患者致病抗体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疗效与安全性高度依赖于本研究构建的标准化护理评估与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动态风险评估、精准并发症防控及流程优化,有效降低了治疗相关风险,为急性期AE患者IA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循证护理实践。

  • 娄文凤, 江润纬, 刘群, 周询, 丁治国
    新医学. 2025, 56(8): 794-80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药从肝论治方药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应用于甲亢提供更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4年11月30日公开发表的中医药从肝论治甲亢的研究。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后,对其进行研究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疗效进行系统再评价。结果 总计纳入36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共纳入2 61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 309例、研究组1307例。比较2组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发现,研究组TSH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I 2=93%,SMD为1.16,95%CI 0.81~1.51,P < 0.000 01),研究组降低FT3I 2=95%,SMD为-1.56,95%CI -1.98~-1.14,P < 0.000 01)和FT4I 2=96%,SMD为-1.78,95%CI -2.25~-1.30,P < 0.000 01)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另外,在改善症状方面研究组更显著(I 2=93%,SMD为-1.55,95%CI -1.95~-1.15,P < 0.000 01)。临床有效率对比发现,研究组有效率更高(I 2=0%,RR为1.23,95%CI 1.19~1.27,P < 0.000 01)。结论 从肝论治方药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可以更好地改善甲状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但尚缺乏大型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 综述
  • 柴文, 张红鸭, 高攀, 陈小武, 李方明
    新医学. 2025, 56(8): 808-81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组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疼痛是NMOSD病程中的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止痛剂等药物可部分缓解NMOSD伴疼痛,但仍存在疼痛易复发、加重或持续且疗效不佳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对NMOSD相关疼痛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管理提供参考。

  • 乌强, 李文乐
    新医学. 2025, 56(8): 816-82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内膜癌(EC)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但其表观遗传致癌机制和治疗方案的进展仍有待探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杆菌(APC)基因可作为有前景的诊断和治疗生物标志物。APC是典型的染色质重塑相关抑癌基因,其突变和功能异常已被报道与多种EC的发生与治疗耐药性有关。EC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Wnt通路(生物体内一种调节器官发生、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肿瘤发生的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异常、高雌激素水平、异常错配修复以及DNA和微RNA的异常表达,基于其致癌机制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EC治疗的效果,文章主要综述了APC在早期EC癌变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其在EC治疗中的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