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 全选
    |
    人工智能专题 述评
  • 诸露冰, 汪建华
    新医学. 2024, 55(3): 153-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精准诊疗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预测的探索层出不穷,并且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医学影像学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包括医学成像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以医学影像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在胰腺癌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人工智能专题 综述
  • 任怡璇, 崔容宇
    新医学. 2024, 55(3): 159-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作为核医学影像诊断中的重要分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在功能显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回顾近年来深度学习在SPECT中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价值和应用现状,总结现阶段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 张世豪, 梁丰
    新医学. 2024, 55(3): 165-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眩晕相关疾病发病率高,涉及全身多系统,致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现代眩晕相关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助力之一。该文分别着眼于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综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进展和前沿,剖析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 人工智能专题 研究论著
  • 刘妍, 贾龙斌, 许丽娜, 刘伟
    新医学. 2024, 55(3): 170-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41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28例,共纳入403例。将结果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以逐步回归法分析筛选预测变量。使用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比较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病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403例患者中男性占68.73%,年龄(60.4±11.4)岁。从44个变量中选出7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就诊时血糖、胆固醇、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服用降糖药物史、既往吸烟史(P均< 0.05)。LR、RF、SVM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610、0.690、0.780。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预判能力。RF、SVM(非线性模型)在预测模型中的表现优于传统LR模型(线性模型)。

  • 王贺真, 边芳, 童玉洁, 段亚楠, 翟冬枝
    新医学. 2024, 55(3): 176-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50例宫颈鳞癌患者,按4∶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T2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FS-T2WI)和增强T1WI(延迟期)的感兴趣区中提取特征。经过降维和筛选特征后,使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K-最近邻法(KNN)构建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6种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通过AUC比较各个模型的差异,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在影像组学模型中,LightGBM模型AUC下面积最大(训练集为0.910,验证集为0.839)。临床特征联合LightGBM模型的AUC面积最大(训练集0.935,验证集0.888),高于临床模型(AUC训练集为0.762,验证集为0.710)和LightGBM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LightGBM模型在影像组学模型中预测价值较高。联合模型的DCA效果最佳,具有最好的临床净获益。结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对宫颈鳞癌低分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种无创、高效的方法。

  • 综述
  • 孙淑琪, 崔学芬, 王瑶瑶, 王洪梅, 王雨阳, 于新娟
    新医学. 2024, 55(3): 184-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Isthmin-1(ISM1)属于Isthmin基因家族,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显示ISM1参与生长发育、代谢、免疫、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与ARDS、COPD、肺纤维化等多种肺部疾病存在关联。该文就ISM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ISM1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梁永鑫, 汤文彬, 陈宾, 刘昌玲, 张志
    新医学. 2024, 55(3): 188-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T3综合征(LT3S)是指与危重症相关的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LT3S无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与重度烧伤等多种危重症关系密切。在危重症的发生发展中,许多因素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转运及代谢诱发LT3S。LT3S是危重症发展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该文对LT3S发病机制、与危重症的关系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林楠, 张瑞, 肖虎
    新医学. 2024, 55(3): 193-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是正中胸骨切开术后罕见但严重的一种并发症。DSWI的治疗周期长,预后不理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该现状的改善需要临床医师的多学科合作,医师术前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及时处理,可避免感染进展到胸骨及纵膈。在明确DSWI的情况下,整形外科医师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时控制感染实现胸骨重建。目前,DSWI的预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治疗多依赖于医师自身的经历与理解,缺乏共识。该文对DSWI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研究论著
  • 孙世瑜, 朱淼, 李田田, 王海波, 左华芹, 王薛洁
    新医学. 2024, 55(3): 198-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血液炎症指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1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42例、好转组144例。分析患者入院后2 d细胞因子12项、铁蛋白、CRP、降钙素原、血常规、血气分析结果,收集患者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研究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好转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血IFN-γ、IL-10、IL-6、IL-8、CRP、降钙素原和铁蛋白水平均较高(P均< 0.05)。死亡组入院时血常规中血红蛋白、血小板低于好转组患者(P均< 0.05)。死亡组入院时PSI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好转组,同时死亡组血气分析中乳酸水平较高,OI较低(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铁蛋白、PSI、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水平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均< 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提示IL-6、降钙素原和铁蛋白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当IL-6和铁蛋白分别超过11.41 ng/L和 659 μg/L,血小板低于148.5×109/L时,患者有死亡风险。结论 在重症社区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中,血液炎症指标IL-6、铁蛋白、降钙素原升高提示患者死亡风险高。特别是IL-6超过11.41 ng/L、铁蛋白超过659 μg/L、血小板低于148.5×109/L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该类患者,降低其死亡风险。

  • 刘国华, 周娴, 叶彬明, 杨土英, 林红
    新医学. 2024, 55(3): 204-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初次根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Hp感染且既往未行Hp根除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伏诺拉生20 mg,2次/天+阿莫西林1 g,3次/天),持续治疗14 d;对照组给予铋剂四联方案(艾司奥美拉唑20 mg,2次/天+枸橼酸铋钾220 mg,2次/天+阿莫西林1.0 g,2次/天+克拉霉素0.5 g,2次/天),持续治疗14 d,对比2组患者的Hp根除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8例患者出现失访,3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未能按疗程服用药物,最终完成研究189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93例)。按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观察组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0% vs. 79.0%,PITT = 0.017;94.8% vs. 84.9%,PPP= 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和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001,P > 0.999)。结论 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是根除Hp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安全性较好,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 吴正宙, 詹丽萍, 阙丽萍, 吴晓君, 徐宏贵, 黄科
    新医学. 2024, 55(3): 208-2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在免疫监控指导下的精准诊疗效果。方法 回顾1例因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其后出现顽固性皮疹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中英文为检索词,对以下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检索到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1岁9月龄女性患儿成功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22 d患儿头部、后颈部出现密集红色丘疹(面积约19%)、瘙痒明显,口服他克莫司、外用激素类药物后皮疹无好转(面积>90%),此时监测CD3+细胞、CD8+细胞、CD3+CD69+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下降。免疫指标支持T淋巴细胞活化,考虑Ⅱ度aGVHD(皮肤3级),遂予加强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期间患儿皮疹有消退,但仍反复,并伴皮肤明显脱屑,复查CD3+细胞、CD8+细胞、CD3+HLA-DR+细胞比例仍偏高,遂再次调整治疗方案、加强抗排斥,患儿皮肤aGVHD好转。定期监测原发病完全缓解、植入比例100%、免疫重建稳定,随访至移植后32个月,患儿无病存活。检索到相关文献9 篇,均论证了早期CD3+细胞、CD8+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以及Treg下调与aGVHD发生相关。结论 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评估其免疫重建情况及疾病状态(如aGVHD),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 王星辰, 刘瑞寒, 肖翔宇, 夏敏, 李秋波, 孔庆霞
    新医学. 2024, 55(3): 214-2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瞬时受体电位M2型(TRPM2)离子通道在颞叶癫痫(TLE)相关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痫组,癫痫组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制作癫痫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根据造模后观察的时间将TLE大鼠随机分为7个亚组(n = 5):急性期(3 h组、6 h组、1 d组、2 d组)、潜伏期(14 d组)、慢性期(30 d组、90 d组)。检测TRPM2在不同亚组TLE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TRPM2在大鼠海马中的细胞定位情况。采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胶质细胞BV2及星形胶质细胞C8细胞系,检测细胞释放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检测H2O2诱导的BV2及C8细胞中TRPM2、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蛋白(p-NF-κB p65)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H2O2诱导BV2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的活性变化。结果 急性期TLE大鼠海马中的TRPM2表达升高(P < 0.05)。H2O2诱导的BV2及C8细胞中TRPM2的表达升高、炎症因子释放增加(P均< 0.05),H2O2可促进BV2细胞中PARP-1、p-NF-κB p65的表达并提高CaN、GSK-3β的活性(P均< 0.05)。结论 氧化应激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TRPM2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癫痫反复发作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在小胶质细胞中通过TRPM2/CaN/ p-NF-κB p65通路介导TLE相关神经炎症的发生。

  • 梁杏花, 刘佛球, 颜蓉, 胡娟
    新医学. 2024, 55(3): 222-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角蛋白23(KRT23)高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对肝癌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KRT23在肝癌中的表达,过表达及抑制KRT23后采用噻唑兰(MTT)、克隆形成实验分析KRT23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软件预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实验分析KRT23与AKT 信号通路的调节关系。结果 肝癌中KRT2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MTT、克隆形成实验显示KRT23过表达后促进细胞增殖,而下调KRT23后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SEA), 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KRT23可激活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同时在过表达KRT23细胞中抑制AKT信号通路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调。结论 KRT23调控AKT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增殖,提示KRT23在肝癌的恶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谭华侨, 宾冬梅, 周杰良, 邵超华, 裴华, 黄伟华, 刘小娟
    新医学. 2024, 55(3): 227-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35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及最大血块强度MA值、血常规、血气分析及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各项参数对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R值、K值、α角与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P均< 0.05),R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 0.679~0.895),K值的AUC为0.758(95%CI 0.646~0.870),α角的AUC为0.689(95%CI 0.565~0.812),MA值的AUC为0.660(95%CI 0.533~0.787);4组数值联合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AUC=0.882,95%CI 0.796~0.969,P < 0.001),截断值为0.436,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80%。结论 TEG中R值、K值及α角是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测因素,R值、K值及α角均能良好预测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R值、K值、α角和MA四者联合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 田家旺, 李永奇
    新医学. 2024, 55(3): 23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耳硬化症患者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后耳鸣改变情况和术后耳鸣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行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的耳硬化症伴耳鸣症状的54例患者(65耳)的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听力检查结果,包括术前耳鸣残疾量表(THI)、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THI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低频(<1 kHz)耳鸣共31耳(47.7%),中频(1~4 kHz)14耳(21.5%),高频(≥4 kHz)20耳(30.8%)。术后1个月48耳(73.8%)耳鸣改善(耳鸣完全消失及耳鸣减轻),16耳(24.6%)耳鸣无变化,1耳(1.5%)耳鸣较术前加重;术后6个月50耳(76.9%)耳鸣改善,13耳(20.0%)耳鸣无变化,1耳(1.5%)耳鸣较术前加重。低频耳鸣、中频耳鸣组的术后耳鸣改善效果较高频耳鸣组更好(P < 0.001和P = 0.013)。术后1个月主观耳鸣变化情况如气导、骨导阈值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但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耳硬化症患者行镫骨底板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听力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改善大多数患者的耳鸣症状,术前低、中频耳鸣患者较高频耳鸣患者耳鸣改善更明显。

  • 综合病例研究
  • 李翔, 杞敏, 付旭文, 李海雯, 陈海云
    新医学. 2024, 55(3): 238-2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硬膜下脓肿是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脓肿,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硬膜下脓肿罕见。该文报道了一例艾滋病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的硬膜下脓肿,血培养、脑脊液高通量测序(NGS)均提示伤寒沙门菌感染,予基于药物敏感试验的敏感抗生素治疗结合外科引流的方法而治愈,引流物培养出伤寒沙门菌。术后4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消失,影像学无异常。该文提示,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颅内感染罕见,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血培养、脓液培养和NGS对于鉴别该病原体感染有重要的价值,确诊后选用敏感抗生素结合外科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