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甲状腺疾病诊疗专题 指南共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
    新医学. 2025, 56(2): 109-12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63
    摘要 (719) PDF全文 (115) HTML (68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进行规范化诊治和随访十分必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包含超声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参照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指南》《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2022年精简版)》等,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经验,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流程、细针穿刺病理报告标准,初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开放手术、腔镜手术、热消融治疗等根治性治疗的适应证、并发症管理,131I治疗的清甲治疗、辅助治疗、清灶治疗的标准和流程,术后动态评估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等,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初诊)一体化诊疗路径,现予以发布。

  • 专家论坛
    Laurent Mottron, Jade Desrosiers, David Gagnon, Alexia Ostrolenk, 汪瑜, 张颖滢, 邹小兵
    新医学. 2024, 55(12): 957-9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1
    摘要 (676) PDF全文 (414) HTML (663)   可视化   收藏

    “增强知觉功能(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ing)模型”理论和“真实映射(Veridical mapping)模型”理论被用于解释孤独症(autism)个体“特殊能力”的存在和性质。文章对2种模型进行了重要更新,将其与孤独症个体特有的语言发展相结合,认为孤独症个体“特殊能力”是通过将语言分析器重新引导到结构化、不带“社会偏向”的内容上来实现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特殊能力能够将语言处理扩展到语言之外的其他领域。日历推算现象是验证这一理论的实例,即将语言分析器重新定向到日历上,这可能是非社会性学习的结果。非社会性学习本身源于缺乏“社会偏向”的信息处理过程,使该过程发生了分化。日历推算的纵向性和操作性特性与神经发育典型个体的语言学习和处理特征相似。因此,通过“劫持”语言分析器并将其引导至非交流性、类语言的内容上,可为大多数孤独症“特殊能力”的共同特征提供简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真实映射模型”。

  • 论著
    黄金, 袁滨, 赵姗, 胡茂荣
    新医学. 2024, 55(12): 1017-1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8
    摘要 (628) PDF全文 (203) HTML (60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对7~10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抚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0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儿童。对照组采用健康心理宣教,ACT组在健康心理宣教基础上加用ACT,2组在干预前后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接纳行动问卷第2版(AAQ-Ⅱ)、认知融合分问卷(CFQ-F)、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评估。结果 干预后,ACT组儿童的ABC、DSRSC、SCARED、AAQ-Ⅱ、CFQ-F得分均低于组内干预前及对照组儿童干预后的得分,而ACT组GSES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的得分(P均< 0.05)。对照组儿童的ABC、DSRSC、SCARED、GSES、AAQ-Ⅱ、CFQ-F得分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ACT评分中,ACT组儿童的交往能力得分、语言能力得分及总分均低于ACT干预前得分(P均< 0.05)。ACT组儿童的自我效能GSES得分与DSRSC、SCARED得分呈负相关(P均< 0.05),AAQ-Ⅱ的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得分与ABC得分呈正相关(P均< 0.05)。结论 ACT干预可以提高7~10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心理韧性,增强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降低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程度,提高社交能力,整体优于常规心理健康宣教。

  • 前沿探索
    易昊童, 门雪娇, 秦冰, 魏磊, 蔡蔚, 陆正齐
    新医学. 2025, 56(3): 236-242.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71
    摘要 (554) PDF全文 (189) HTML (507)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全球脑小血管病(cSVD)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遗传机制、临床分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策略上取得显著突破,但仍面临病理复杂性、标志物特异性不足和治疗手段有限的挑战。在遗传性cSVD方面,含有野生型和突变型NOTCH3的蛋白质聚集体是常染色体显性脑动脉病(CADASIL)动脉病理学的主要驱动因素,NOTCH3相关cSVD严重程度分期研究显示,CADASIL在临床上可以分为5期9个阶段。在CADASIL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方面,由于脑梗死的体积较小,静脉溶栓出血的风险较低。基于血液的cSVD生物标志物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在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方面,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水弥散分数和DTI-ALPS独立促进了cSVD负担和认知能力下降。在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方面,研究显示焦虑情绪可以加剧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并促进CAA的病情进展,开拓了负性情绪加剧的神经炎症在cSV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思路。在CAA合并阿尔茨海默病方面,289种蛋白质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CAA(+)血管中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与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增加、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和血脑屏障蛋白减少有关。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和SGLT1抑制在cSVD发展中起保护作用。文章对2024年cSVD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林子丹, 周琛斐, 黄舒婷, 巢锦瑜, 何善阳
    摘要 (548) PDF全文 (244) HTML (5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卵巢癌中鉴定与乳酸化修饰相关的分子分型,构建预后评分模型,并预测免疫治疗效果。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卵巢癌(TCGA-OV)数据集及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GSE63885、GSE26193数据集,对乳酸化修饰相关基因进行预后和生存分析。采用无监督聚类方法将卵巢癌患者分为4种乳酸化修饰分型(LRGCluster),并对其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 < 0.000 1),筛选出预后相关基因(PRG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其在正常卵巢组织、早期及晚期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基于这些基因,进一步通过二次无监督聚类将患者分为2种基因分型(geneCluster),并构建预后评分系统LactyScore。同时,依据LactyScore分层,对样本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免疫治疗预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鉴定出4种LRGCluster和2种geneCluster,并筛选出5个与卵巢癌预后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胶原蛋白ⅩⅥ型α1链(COL16A1)、家族转录抑制因子SPEN、含AT钩DNA结合基序1(AHDC1)、亮氨酸拉链蛋白1(LUZP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2样1(SDF2L1)。RT-qPCR结果显示,SPEN、COL16A1、AHDC1、LUZP1可能为预后的危险因素,而SDF2L1可能为预后的保护因素。基于这5个基因构建的LactyScore预后评分系统显示,高LactyScore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低LactyScore组。高LactyScore组患者具有较高的免疫逃逸潜力和较低的免疫治疗应答率。结论 COL16A1、SPEN、AHDC1、LUZP1和SDF2L1为与卵巢癌预后密切相关的乳酸化修饰基因亚型,这些基因具有作为卵巢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基于这5个基因构建的LactyScore预后评分系统可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为不同患者分层提供免疫治疗效果预测依据。

  • 综述
    姚杰, 廖健
    新医学. 2025, 56(4): 420-428.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244
    摘要 (489) PDF全文 (135) HTML (43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口腔修复与口腔种植领域,3D打印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微创、快捷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本综述探讨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与种植学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优势、应用范围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曹文达, 胡娜娜, 李磊, 姚利和, 王天红, 谷有全
    新医学. 2025, 56(3): 316-322.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293
    摘要 (415) PDF全文 (190) HTML (377)   可视化   收藏

    在中枢神经系统当中,小胶质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0%,它们是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负责免疫监测、炎症应答和清除有害物质。当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感染或炎症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会被激活为巨噬细胞样态,并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分子可以引导免疫细胞的迁移、调节炎症反应,并参与修复和恢复过程。文章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作用机制,深入阐述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过程,以及在一些特定神经系统疾病中小胶质细胞发挥的作用。

  • 综述
    孙屹男, 侯佳
    新医学. 2025, 56(1): 95-10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219
    摘要 (386) PDF全文 (137) HTML (370)   可视化   收藏

    正畸牙移动是正畸力介导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牙体—牙周膜—牙槽骨改建过程,牙周细胞微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细胞骨架、细胞核蛋白、基因组)的适应性反应涉及各种关键细胞因子的局部合成和释放。本研究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参与正畸过程的各类细胞出发,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因子进行整理,重点关注各种因子在正畸牙移动机械力——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旨在辅助研究人员开展临床前研究。

  • 主题宣传
    新医学. 2025, 56(6): 627-628.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65
    摘要 (357) PDF全文 (35) HTML (34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吴天羽, 林昱君, 林笑宇, 朱轶, 余慕雪, 刘王凯
    新医学. 2025, 56(4): 345-35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75
    摘要 (355) PDF全文 (155) HTML (3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胸腺素β4(Tβ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 7极化趋向,以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质量浓度;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核因子-κB(NF-κB)、环氧酶-2(COX-2)、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水平;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定位及表达。结果 1 000 μg/L的胸腺素β4作用于RAW264.7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90.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质量浓度的Tβ4均可有效抑制NO的产生(均P < 0.000 1)。Tβ4降低 LPS诱导的炎症模型 RAW264. 7细胞中促炎因子(TNF-α和IL-6)质量浓度及NO浓度,下调NF-κB、COX-2、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和iNOS、p-NF-κB和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抑制NF-κB的核转移,降低CD80的表达(均P < 0.05)。结论 Tβ4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巨噬细胞M1极化有关。

  • 前沿探索
    披垒, 青衫
    新医学. 2024, 55(12): 971-9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3
    摘要 (354) PDF全文 (409) HTML (313)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研究正从医学范式向更具包容性的神经多样性范式演进。医学范式着重于孤独症的缺陷和损害,研究目的局限于“修正”孤独症的表现。此外,过往的研究孤立于孤独症社群,致使研究与孤独症社群脱节,不能支持孤独症个体的需求。神经多样性范式则强调孤独症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呼吁研究者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使用参与式研究方法以鼓励研究者与孤独症个体共同生产知识。这一转变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和与孤独症社群的相关性,以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然而,实现研究者与孤独症社群的有效合作仍需破除权力失衡等壁垒。文章介绍了神经多样性范式和参与式方法在孤独症研究中的实践及意义,并提出了研究者与孤独症社群合作的潜在框架。

  • 论著
    戴雨珅, 张利峰, 冯永申, 刘劭菲, 冀彦, 陈妙盈
    新医学. 2024, 55(12): 1009-10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7
    摘要 (300) PDF全文 (201) HTML (27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与父母的养育成长体验,旨在为制定家庭支持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选取2023年1至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诊的20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共提炼2个主题:知识与资源匮乏、家庭内部冲突与分歧。父母养育成长体验共提炼3个主题:包容与坚韧的心态、能力的多维提升、家庭成员重构自我与人生价值。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经历了干预困境,收获了积极的养育成长体验。支持孤独症儿童,帮助父母积极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 论著
    胡文悦, 朱绘霖
    新医学. 2025, 56(3): 309-31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74
    摘要 (292) PDF全文 (93) HTML (25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双重共情理论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青年的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融合需求,探讨社会支持以助其社会融合的可能举措。方法 于2024年8月至10月招募4位ASD青年,通过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半结构化的访谈设计进行电话访谈。结果 ASD青年社会认知呈现独特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其对社会交往中的非语言信息尤其是面部表情的理解存在挑战,通过有意识的注意力调控或口头询问来进行应对,但仍然不足以应对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希望得到社会认知和社交的技巧支持。社会融合层面,他们倾向选择兴趣导向、低社交压力,但面临双重共情的矛盾与感官过载,冲突应对呈现回避面对面沟通、冷处理、文档沟通等多样化策略。此外,ASD青年普遍强调感官环境需求在其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公共场所感官友好改造(降噪空间、适光设计)与技术支持的需求。结论 建构ASD群体的社会融合实践需要践行双重共情理论,通过社交干预满足ASD群体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科普和公众教育塑造公众认知减少误解,以及提升公共场所的感官友好程度和搭建技术辅助沟通。

  • 论著
    胡朝峰, 郑松涛, 陈瑞强, 李尚福
    新医学. 2025, 56(5): 499-50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86
    摘要 (289) PDF全文 (107)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的效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核心章节,由10位骨科医师从准确性、全面性、可解释性、临床应用性4个维度对ChatGPT和DeepSeek的回答内容与指南标准对比评分,并结合临床骨密度检测结果,评估模型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结果 10位骨科医师评分一致性较高。DeepSeek准确性评分高于ChatGPT,在药物管理及参数解析方面更精准契合指南更新要点。2种模型全面性及可解释性评分虽无统计学差异,但DeepSeek通过整合药物假期管理、FLS协作模式及OSTA筛查工具构建多维评估框架,并采用图表提升信息呈现效率。DeepSeek临床应用性评分优于ChatGPT,其建立的决策路径与全周期监测体系有效缩短临床决策时耗。临床骨密度检测分析显示,ChatGPT仅提供基础诊疗框架,而DeepSeek具有更完整的指南依从性和临床适用性。结论 AI能提升骨质疏松症临床决策效率和质量,DeepSeek解读的表现比ChatGPT更优异。

  • 综述
    刘宇翀, 朱绘霖
    新医学. 2024, 55(12): 1054-10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12
    摘要 (254) PDF全文 (344) HTML (235)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综述了孤独症概念在西方与中文语境中的演变及感知,强调语言在构建孤独症认知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语言的翻译、解释和使用指南。西方关于“以人为先语言”和“身份优先语言”的讨论,反映了孤独症社群对身份认同的不同观点。中文语境中,孤独症话语由医学专业人士主导,公众的认知往往基于医学和慈善视角。不同中文使用者对于孤独症术语的建构和感知不同。“孤独症”和“自闭症”两个医学名词翻译隐含污名,尤其是“自闭症”因“自我封闭”的负面联想,常与“危险”“负担”等负面标签相连。如“星星的孩子”“闭娃”等行话尽管流行,但因其浪漫化、贬低性含义,以及对成人的忽视受到孤独症谱系障碍社群反感。“孤独症谱系障碍”因其贬义较少而更受欢迎。孤独症人士偏好中性和非病理化的表述。文章呼吁中文语境下的孤独症讨论应关注个体经历,尊重其主体性,反思潜在的健全者中心主义倾向,推广神经多样性理念,以促进社会对孤独症的全面理解和接纳。

  • 专家论坛
    Laurent Mottron, Claudine Jacques, 于洛迪
    新医学. 2024, 55(12): 965-9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2
    摘要 (249) PDF全文 (335) HTML (216)   可视化   收藏

    典型孤独症个体通常在学龄前阶段缺乏口语能力,但却时常表现出与自身显著功能障碍不符的独特优势,而传统的智力评估往往无法识别这些优势。在此,文章提出一种优势本位的取向,以理解低口语能力孤独症儿童及与其进行互动。该方法强调识别因社交沟通困难和对重复行为的传统理解而被掩盖的独特智能。通过观察这些儿童对结构化物体、模式和电子屏幕的兴趣,照顾者和临床工作者得以洞察他们的认知潜力。文章进一步提出利用孤独症优势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生活幸福感的方法,包括使用“侧向辅导”——一种非侵入性的并肩互动方式,作为与孤独症儿童建立联系的途径,尊重他们内在的学习风格以实施更有效的干预。

  • 综述
    苗懿, 董强利
    摘要 (237) PDF全文 (205) HTML (229)   可视化   收藏

    青少年抑郁障碍不仅与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性手机使用有关,还与父母频繁使用手机的低头行为相关,后者可能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和自尊水平间接增加其抑郁风险。文章着眼于探讨青少年手机使用方式以及青少年父母高频率使用手机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同时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技术干预、学校社区及社会层面就问题性手机使用对青少年抑郁障碍进行综合预防,旨在为早期发现及提升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李碧云, 林嘉婷, 邹莉, 冯倩秋, 张武, 王晓红, 邓洪容, 王曼曼, 曾龙驿, 林硕
    新医学. 2025, 56(5): 437-44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03
    摘要 (214) PDF全文 (144) HTML (1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泪腺突出度(LGH)对判断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活动性及预测糖皮质激素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治疗的238例TAO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LGH,比较其在不同活动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LGH与临床活动度评分(CAS)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GH对TAO活动性的分期效能。对92例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不同疗效组间LGH的差异。疗效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活动组患者LGH高于非活动组(P <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LGH与CAS呈正相关(P <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LGH对TAO活动性的分期效能,LGH切点值为9.78 mm时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为0.703,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54.8%;联合眼外肌厚度(EOMT)、LGH可进一步提高分期效能,AUC为0.752,灵敏度为62.7%,特异度为78.1%;联合EOMT、LGH的AUC大于LGH的AUC(Z = 2.052,P < 0.05)。糖皮质激素有效组LGH低于无效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LGH是预测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TAO患者LGH与CAS评分相关,可作为判断TAO活动性的良好指标。LGH联合EOMT可有效提高TAO的分期效能,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 前沿探索
    龚正, 余华军, 张海涛
    新医学. 2025, 56(3): 243-250.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502
    摘要 (196) PDF全文 (92) HTML (154)   可视化   收藏

    海参多肽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潜力方面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海参多肽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可有效减轻神经炎症及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元。近年来,海参多肽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结果显示,海参多肽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促进神经再生等途径对神经退行性病变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和动物实验阶段,临床研究证据相对不足,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综述了海参多肽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的最新进展,为其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论著
    刘晓鹏, 周林琼, 孟圆圆, 鄢子涵, 王明航
    新医学. 2025, 56(5): 445-45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21
    摘要 (185) PDF全文 (115)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出院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随机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后的19例老年CAP患者(观察组11例,对照组8例),16名健康志愿者,收集血浆和粪便样本,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变化,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肠道菌群分析,在门水平,治疗后弯曲杆菌门、脱铁杆菌门丰度升高(均P < 0.05);在属水平,纺锤链杆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属、脱硫弧菌未分类属、拟普雷沃菌属升高(均P < 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改善L-色氨酸、丙二酸、甘氨酸等代谢物水平,主要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嘌呤代谢等通路。联合分析显示治疗后髌骨菌门与腺嘌呤呈负相关(P = 0.006);纺锤链杆属与4,6-二羟基喹啉呈负相关(P = 0.003);乳杆菌属与腺苷磷酰硫酸呈正相关(P = 0.004)。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CAP出院后患者,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物种结构,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影响氨基酸、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 论著
    黎超, 陈优美, 段亚妮, 陈耀萍, 陈秀珍, 覃杰
    新医学. 2024, 55(11): 853-8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01
    摘要 (183) PDF全文 (166) HTML (16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2种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生成腹部影像学报告方面的表现,并与人类医师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腹部CT和MRI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影像学报告。使用生成式AI模型ERNIE 4.0和Claude 3.5 Sonnet对300例患者的影像学所见重新生成影像学报告,由5名放射科医师采用五点Likert量表(1表示强烈不同意,5表示强烈同意)评估其完整性、准确性、表达、幻觉和无修改接受度。采用Friedman和Nemeny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生成式AI与人类医师的表现差异。结果 研究共纳入300例患者的影像学报告。在完整性方面,Claude 3.5 Sonnet与人类医师相当,均优于ERNIE 4.0 [(4.86±0.37)分 vs.(4.76±0.46)分 vs.(4.40±0.64)分,前两者比较P = 0.200,前两者与后者比较P均< 0.01]。在准确性方面,人类医师优于2种AI模型[(4.96±0.22)分 vs.(4.66±0.57)分 vs.(4.69±0.57)分,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均< 0.01]。在无修改可接受度方面,Claude 3.5 Sonnet与人类医师相当,均优于ERNIE 4.0[(4.64±0.53)分 vs.(4.69±0.54)分 vs.(4.30±0.59)分,前两者比较P = 0.595,前两者与后者比较P均< 0.01]。在表达和幻觉上,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Claude 3.5 Sonnet生成的影像学报告与人类医师水平相当。这提示先进的生成式AI有潜力辅助人类医师的工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减轻认知负担。

  • 综述
    张明强, 牟向东
    新医学. 2024, 55(11): 944-9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12
    摘要 (181) PDF全文 (133) HTML (152)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重度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咳嗽、胸闷、气短、喘憋等症状较难缓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目前标准治疗为吸入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联合长效支气管舒张剂,但仍有部分患者哮喘症状不能得到充分控制,往往与持续性2型炎症有关。对于持续性2型炎症的重度哮喘患者,可选择使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生物靶向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频率,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为2型炎症型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文章对2型炎症型支气管哮喘的生物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 主编观点
    杨钦泰
    摘要 (180) PDF全文 (181) HTML (175)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黄牡丹, 戎利民
    新医学. 2025, 56(3): 229-23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70
    摘要 (179) PDF全文 (155) HTML (151)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后残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神经调控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电刺激、磁刺激、超声刺激以及近红外激光刺激等,但疗效不一。该文对各种神经调控技术在TSCI领域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介绍,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 论著
    陆天佑, 郑婷薇, 邢纪斌, 程楠, 周少丽
    新医学. 2025, 56(4): 402-41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12
    摘要 (178) PDF全文 (134) HTML (15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 检索2003—2024年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中与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来自77个国家3 254家机构的3 256篇文献,以美国和中国为主。2017年以来,该领域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leep,也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共有13 349位作者撰写了这些论文;“睡眠质量”“针刺治疗”“心理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妊娠”“生活质量”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论 过去21年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发展迅速,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可能聚焦于“针刺治疗”“精神健康”等。

  • 论著
    韦秀宁, 吐尔洪江·阿西热江, 郑刚, 热娜古丽·麦麦提, 唐增奇
    新医学. 2025, 56(5): 466-472.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182
    摘要 (177) PDF全文 (106)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及低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银屑病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的银屑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银屑病患者合并低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及CVD情况,比较合并CVD和无CVD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尿酸浓度与CVD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06例银屑病患者,患者年龄为(52.0±13.7)岁,男性130例(63.1%),合并CVD 33例(16.0%),伴高尿酸血症、低尿酸血症者的比例分别为26.2%、10.2%。高尿酸血症与正常尿酸的银屑病患者相比,合并CVD者的比例升高(27.8% vs. 9.2%,P = 0.011);低尿酸血症与正常尿酸的银屑病患者相比,合并CVD者的比例也升高(28.6% vs. 9.2%,P = 0.001);合并CVD与无CVD的银屑病患者相比,合并高尿酸血症者(45.5% vs.22.5%)、低尿酸血症者(18.2% vs. 8.8%)、高血压者(63.3% vs. 13.3%)、糖尿病者(30.3% vs. 8.1%)、总胆固醇浓度≥5.2 mmol/L者(39.4% vs. 20.8%)和高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5 mg/L者(57.6% vs. 27.7%)的比例均升高(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尿酸患者相比,高尿酸血症(OR=1.668,95%CI 1.022~2.722,P = 0.041)、低尿酸血症(OR=4.520,95%CI 1.210~16.877,P = 0.025)均为银屑病患者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及低尿酸血症均可能为银屑病患者合并CVD的潜在风险因素。

  • 综述
    刘晓, 李佳钰, 陈壮桂, 张萍萍
    新医学. 2024, 55(11): 936-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11
    摘要 (177) PDF全文 (151)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是通过诱导过敏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来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的唯一对因治疗方法,由于全过程标准化质量高,更加精准可控,AIT中的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已成为目前国内各大过敏中心采用的最主要的脱敏方式。然而常规治疗方案初始阶段存在局限性,患者需要每周返院注射,针次多、时间长,为此,临床工作者一直在探索SCIT的优化治疗方案。尘螨是儿童致敏率最高的吸入性过敏原,文章就儿童尘螨变应原SCIT的不同优化方案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SCIT的实施提供更充分的临床依据。梳理文献后发现,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案,加速递增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但目前诸如冲击免疫治疗、单一浓度加速递增方案的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小,因此尚需要更大样本量、研究方案更完善的大型研究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综述
    王宁, 石怡珍
    新医学. 2025, 56(5): 537-542.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014
    摘要 (176) PDF全文 (156) HTML (116)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较高的靶本比(TBR),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新型显像剂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较好的显像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FAP的抑制剂(FAPI)在肿瘤显像与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其可以作为主流代谢显像剂氟-18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的补充,为未来肿瘤代谢和肿瘤间质可视化的更高效结合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文章主要综述了FAP新型显像剂在多种肿瘤中的应用情况,将其与现有的放射诊断手段进行了比较,重点总结了特异性靶向FAPI的示踪剂在肿瘤及非特异性组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及未来潜力。

  • 专家论坛
    符琼玉, 郝新宝, 陶石
    新医学. 2025, 56(4): 337-34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31
    摘要 (175) PDF全文 (179) HTML (164)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治疗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但CAR-T细胞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逐渐衰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导致抗肿瘤疗效欠佳及复发等风险。文章分析了CAR-T细胞衰竭的可能机制,并阐述了抑制CAR-T细胞衰竭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设计合理的治疗策略,减少CAR-T细胞的衰竭,提高CAR-T细胞的效能。

  • 综述
    肖佳海, 陈耿基, 张鹏飞, 吴天羽, 陈晓佳, 张志珍
    新医学. 2025, 56(5): 528-536.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500
    摘要 (173) PDF全文 (115) HTML (118)   可视化   收藏

    游离脂肪酸是机体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主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s)结合并发挥功能。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120)是哺乳动物体内中、长链游离脂肪酸的受体。研究显示,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上GPR120的激活可降低单核细胞黏附、促进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调控巨噬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发挥抗炎、抗氧化等功能,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文章综述了GPR120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配体类型、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揭示GPR120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 综述
    罗甘, 刘春丽, 谭璐璐, 何乾超
    新医学. 2025, 56(3): 330-336.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53
    摘要 (172) PDF全文 (121) HTML (126)   可视化   收藏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法复位,但部分患者在复位成功后仍有残余头晕。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西医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中医方药、中医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6大方向阐述国内外关于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治疗进展,旨在为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患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综述
    程泰琦, 颜兴
    摘要 (170) PDF全文 (155) HTML (163)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肿瘤、放射治疗等均可导致唾液腺生理和功能性损伤,且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唾液腺损伤修复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细胞因子介导下的干细胞定向分化组织再生工程为唾液腺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潜能,在唾液腺组织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细胞因子介导下ESC/iPSC向经典三胚层分化的研究,综述了细胞因子介导干细胞向唾液腺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论著
    王沁, 郑彦晴, 郭娜, 邢纪斌, 周少丽
    新医学. 2025, 56(3): 289-300.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14
    摘要 (169) PDF全文 (122) HTML (1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倒班相关睡眠障碍(SW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改进医务人员睡眠认知及个人睡眠行为,提高其倒班工作睡眠质量,从而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造福病患群体。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名医务人员进行上夜班期间因早醒而无法再入睡困难程度、上夜班期间醒着时自我感觉舒适度、上夜班期间打瞌睡的可能性、休息至少2 d后开车时打瞌睡或睡着等4个维度SWD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这4个维度SWD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名调查对象中,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上全夜班时遇到过早醒而无法再次入睡者占88.2%、醒着时自我感觉舒适度下降者占88.0%、上全夜班期间有可能打瞌睡者占85.2%,在至少休息2 d后开车时有可能打瞌睡或睡着者占56.0%。根据每个人的SWD风险计算可知,有72%参与者为SWD高风险人群,其余28%参与者为SWD低风险人群。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烟状况(总体检验P = 0.011,以未婚为参照,已婚OR = 2.322、95%CI 1.328~4.058、P = 0.003)、非夜班期间有服用助眠药等(OR = 5.678,95%CI 1.350~23.872,P = 0.018)均为夜班期间早醒而不能入睡的影响因素;压力情况(OR = 3.732,95%CI 1.072~12.996,P = 0.039)和非夜班期间服用助眠药物等(OR = 5.731,95% CI 1.367~24.031,P = 0.017)是夜班期间醒着自觉舒适度下降的影响因素;运动情况(OR = 0.540,95%CI 0.325~0.895,P = 0.017)和压力情况(OR = 5.246,95%CI 1.616~17.025,P = 0.006)是夜班期间打瞌睡的影响因素;婚姻情况(总体检验P = 0.043,以未婚为参照,已婚OR = 1.509、95%CI 1.024~2.224、P = 0.037)、光暴露时间(总体检验P = 0.003,以光暴露时间<1 h为参照,光暴露时间3~<6 h OR = 0.410、95%CI 0.208~0.825、P = 0.012)和夜班期间小睡(OR = 0.640,95%CI 0.422~0.972,P = 0.036)是“休息至少2 d后开车时打瞌睡”的保护因素。结论 医务人员中SWD较为常见,尤其已婚者及非夜班期间服用助眠药物者发生SWD风险较高,舒缓压力、增加适当的运动、增加夜班期间小睡、光照3~<6 h可能有助于提高其睡眠质量。

  • 论著
    陈瑶, 孙思柏, 许俊, 何杰
    新医学. 2025, 56(4): 361-371.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56
    摘要 (161) PDF全文 (123)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7成员(CLEC7A)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中的作用及相应的机制。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卵巢癌(TCGA-OV)数据集,结合转录调控网络与主调控因子分析(MRA),明确HGSOC中CLEC7A基因对免疫相关基因的作用;通过通路富集分析与验证,确定了CLEC7A对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调节机制。分析GSE184880单细胞测序数据集,揭示了CLEC7A低表达与高表达的HGSOC中免疫细胞的比例和细胞通信的差异。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70例HGSOC和70例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的石蜡肿瘤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以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HGSOC与OCCC预后相关因素的差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EC7A和PD-L1在HGSOC和OCCC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CLEC7A的短发夹RNA(shRNA)载体,检测CLEC7A抑制后HGSO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在CLEC7A高表达的小鼠肿瘤模型中,观察髓系免疫抑制细胞(MDSC)、CD8+ T细胞的比例以及MDSC的功能变化。结果 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显示,叉头框蛋白P3(FOXP3)与CLEC7A对免疫相关基因均起到调节作用,CLEC7A不仅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还在HGSOC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均P < 0.05)。敲低CLEC7A后,不仅促进了细胞凋亡,还抑制了HGSOC细胞系的体内外增殖(均P < 0.05)。CLEC7A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调控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在CLEC7A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的比例下降,MDSC的比例上升,且MDSC的功能得到增强(均P < 0.05)。结论 HGSOC中CLEC7A诱导了PD-L1的表达,且促进了HGSOC的增殖与免疫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导致HGSOC的恶性生长。

  • 综述
    杨永勤, 李道静, 齐子有
    新医学. 2025, 56(3): 323-329.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012
    摘要 (160) PDF全文 (99) HTML (142)   可视化   收藏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是一种脑功能神经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断中。近红外技术能够非侵入性地测量组织的氧合状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为神经病学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文章旨在总结近年来近红外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包括在不同神经病学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前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张晋韬, 陈鸿杰, 柯千山, 肖阁敏, 杨宏志, 黄雪琨, 杨钦泰, 戴敏
    新医学. 2024, 55(11): 928-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10
    摘要 (158) PDF全文 (73) HTML (13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鼻炎1号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效果,为岭南中药在鼻肺异病同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 将140例符合过敏性鼻炎及哮喘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70例。西药组予舒利迭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鼻炎1号方(党参15 g、甘草6 g、柯子10 g、桔梗10 g、细辛3 g、荆芥10 g、熟地15 g、茯苓10 g、桂枝3 g、陈皮6 g、巴戟天6 g、乌梅10 g),每日1剂,分2次服用。2组均连续观察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自制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脱落5例,西药组脱落7例,脱落患者纳入安全性分析,但不纳入疗效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量表评分、ACT、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具可比性(P均> 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TNSS、TNNSS均低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ACT高于西药组(P均< 0.05)。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TNSS、TNNSS、ACT改善程度均优于西药组(P均< 0.05)。治疗后,2组IgA、Ig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中西医结合组的IgA、IgG水平均高于西药组,IgE低于西药组(P均< 0.05)。治疗后,2组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L-6及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IL-10水平高于西药组,IL-6及IL-17水平均低于西药组(P均<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3)。结论 与单用舒利迭相比,鼻炎1号方联合舒利迭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疗效更佳。

  • 论著
    刘书红, 杨丹, 胡细玲, 郭晓迪, 张瑶
    新医学. 2024, 55(11): 885-8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05
    摘要 (151) PDF全文 (88)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编制2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信行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医护人员对该群体的饮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知信行(知识-态度-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结合专家咨询形成初始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6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成功编制2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信行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39个条目,条目分析和问卷内容效度均达到标准。问卷总的 Cronbach’ s α 系数为0.926(患者版)、0.946(家属版),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的 Cronbach’ s α 系数分别为0.944、0.884、0.825(患者版),0.941、0.928、0.932(家属版)。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4.5%(患者版)、53.4%(家属版)。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 2与自由度比为2.36(患者版)、2.58(家属版),比较拟合指数为0.84(患者版)、0.81(家属版),Tucker Lewis指数为0.83(患者版)、0.80(家属版),近似残差均方根为0.07(患者版)、 0.08(家属版)。内容效度分析显示,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38~1.000,平均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77(患者版)、0.968(家属版)。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饮食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或可成为医护人员开展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评估的有效测评工具。

  • 综述
    李莹, 徐平, 薛萌, 梁真, 王嘉森
    新医学. 2025, 56(4): 414-419.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3-0372
    摘要 (151) PDF全文 (113) HTML (131)   可视化   收藏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环境因素在T1DM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改变肠道通透性、改变菌群代谢产物丰度及调节免疫等机制引起T1DM。胰岛素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干预T1DM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T1DM的关系,讨论了益生菌对T1DM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T1DM的防治研究拓宽思路。

  • 综述
    陈梦丹, 王华英, 俞万钧
    新医学. 2025, 56(5): 519-52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284
    摘要 (150) PDF全文 (153) HTML (103)   可视化   收藏

    肺癌不仅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亚型。放射治疗是晚期N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而长期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抗性是导致放射治疗失败和预后差的关键。随着全基因组和RNA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非编码RNA(ncRNA)生物学功能的深入探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cRNA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其中不同的ncRNA在肿瘤放射抗性上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有望成为肿瘤诊断的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对近年研究较多的ncRNA如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在NSCLC放射抗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前沿探索
    董炫妤, 姚晓东
    新医学. 2025, 56(3): 251-259.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501
    摘要 (150) PDF全文 (82)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以前庭症状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相关,最常见的有压力、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等。由于目前尚无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且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情绪的改善逐渐被证明可有效控制前庭性偏头痛症状,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逐渐显现。避免诱发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前庭康复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是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文章分析生活方式和情绪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影响,探讨前庭性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论著
    郭晓阳, 李伟, 郝在军
    新医学. 2025, 56(5): 484-491.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26
    摘要 (148) PDF全文 (104)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艾司氯胺酮在高血压患者门诊肠镜检查(肠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门诊肠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8例,序贯给予2 %利多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0.15 mg/kg,再分别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15~0.25 mg/kg(R组)或丙泊酚1~2 mg/kg(P组)诱导,泵注1~2 mg/(kg·h)苯磺酸瑞马唑仑(R组)或2~4 mg/(kg·h)丙泊酚(P组)维持镇静。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围术期时间指标(诱导时间、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出院时间)、镇静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等差异,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在肠治疗术后5 min(T6),R组MAP高于P组[(95.7±2.8)mmHg vs.(92.5±3.0)mmHg,P < 0.05],肠治疗开始至结束即刻(T3~T5),R组HR、RR、心肌耗氧量、BIS值均高于P组(均P < 0.05),但以上指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此外,R组围术期最低SpO2高于P组[(96.1±2.0)% vs.(94.0±2.4)%,P < 0.05],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P组[(144.0±3.5)分vs.(140.9±3.8)分,P < 0.05],注射痛发生率低于P组(0% vs.23.1 %,P < 0.05);但R组诱导时间[(14.4±2.4)s vs.(8.8±1.5)s]和苏醒时间[(4.4±1.2)s vs.(3.7±1.1)s]均延长(均P < 0.05)。2组诱导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 vs. 96.2%,P > 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门诊肠治疗中,苯磺酸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复合艾司氯胺酮后疗效相似,但注射痛更轻,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肠治疗更优方案。

  • 论著
    郭文佳, 赵丽娜, 张明强, 宛莹华, 牟向东
    新医学. 2025, 56(4): 354-360.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78
    摘要 (146) PDF全文 (116) HTML (1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组织检查(TBLC)在间质性肺疾病(ILD)和肺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ILD和肺部占位病变的患者55例。根据疾病不同分为ILD组(31例)和肺部占位组(24例),并收集2组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情况先后分别采用经支气管镜钳夹活组织检查(TBFB)和TBLC技术获取肺活检标本,TBLC组无预置球囊,2组均同时送检病理组织。采用Kappa检验比较TBFB与TBLC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TBLC、TBFB单独与联合对肺部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占61.8%(34/55),吸烟者占40.0%(22/55),其中40例(72.7%)轻度出血,14例(25.5%)中度出血,1例(1.8%)无出血;未发生严重出血,未发生气胸并发症。ILD组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为(58.65±14.47)岁,年龄范围为16~76岁。该组最终确诊病例17例,未确诊病例14例;确诊病例中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机化性肺炎为主(均为4例)。肺部占位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63.17±10.77)岁,年龄范围为40~79岁。该组最终确诊病例21例,未诊断病例3例。确诊病例中肺恶性病变16例,以肺腺癌为主(7例)。ILD组中,TBFB病理诊断率达19.4%,TBLC病理诊断率达51.6%,TBLC组病理诊断率高于TBFB组(P = 0.008)。肺部占位组中,TBLC病理诊断率同样优于TBFB病理诊断率(79.2% vs. 37.5%,P = 0.002)。TBFB、TBLC诊断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CI 0.57~0.98)、0.83(95%CI 0.66~1.00)。结论 TBLC在ILD和肺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均存在优势,临床操作中出血风险较低,安全性良好。

  • 甲状腺疾病诊疗专题 综述
    文昕云, 吴珏堃
    新医学. 2025, 56(2): 155-16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470
    摘要 (144) PDF全文 (40) HTML (131)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分化良好以及早期甲状腺癌,通过手术、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和放射性碘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通常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其预后可接近正常人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对放射性碘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或未分化甲状腺癌,则通常需要全身治疗。传统的细胞毒性全身化学治疗或外照射放射治疗对这些患者的疗效甚微。近十年来,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尽管这些治疗方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许多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最终会因获得性耐药性而病情恶化。文章总结了甲状腺癌靶向药物的相关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手段,以期为未来靶向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指导后续研究方向。

  • 睡眠医学专题 专家论坛
    郑婷薇, 胡静萍, 邢纪斌, 李响, 程楠, 许剑, 张岳农, 周少丽
    新医学. 2025, 56(2): 175-181.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11
    摘要 (144) PDF全文 (41) HTML (119)   可视化   收藏

    失眠作为一种普遍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夜间休息,也给其日常生活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常规治疗手段,而近年来麻醉学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也日益受到关注。麻醉科医师凭借其对镇静药物的深刻理解,能够为慢性和顽固性失眠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已有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右美托咪定)以及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改善睡眠结构,缓解睡眠剥夺的负面效应。然而,麻醉治疗在失眠管理中的应用仍面临技术要求高、治疗标准不统一等挑战。随着麻醉学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整合多学科治疗方法并制定规范化治疗标准,将有助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和普及。

  • 论著
    林寒潇, 邓颖勋, 洪磊, 白植宝, 沈峰, 轩东英
    摘要 (143) PDF全文 (189) HTML (14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口腔癌根治术后早期营养支持达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患者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口腔癌根治术的87例患者术后早期(第1~10天)的营养支持数据。根据每日实际摄入量平均值分为达标组和不达标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因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口腔癌患者早期术后营养支持不达标的因素,并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部分或全部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等)的发生率差异。结果 口腔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达标率仅23.0%(20/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理想体重(OR=5.308,95%CI:1.103~25.551,P = 0.037)、实际摄入量(OR=0.897,95%CI:0.809~0.994,P = 0.038)为营养支持不达标的影响因素。达标组住院时间短于不达标组(21 d vs.24 d,P = 0.030)。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 vs. 35.8%,P = 0.077)。结论 口腔癌患者术后早期普遍存在营养供给不足,且其理想体重值越高,实际摄入量越低,越容易出现营养支持不达标。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医务人员在进行营养治疗时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并切实提高其实际摄入量。

  • 论著
    莫杏樱, 张婧婷, 张振业, 朱茜茜, 周少丽
    新医学. 2025, 56(4): 386-39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4-0310
    摘要 (141) PDF全文 (105) HTML (1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用硫酸镁改善术后睡眠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灰色数据库中关于静脉用硫酸镁改善术后睡眠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4年3月,纳入文献在质量学评价后,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共256例手术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静脉用硫酸镁患者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数差为-1.49,95%CI -1.87~-1.12,P < 0.000 01)优于对照组,且2组术后运动状态下的疼痛VAS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等安全性结局无显著性差异(均P > 0.05)。结论 围术期静脉用硫酸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可从中获益。

  • 论著
    谭佳梦, 吴宇, 陈建伟, 朱德龙, 王昆, 朱蕾
    新医学. 2025, 56(5): 458-46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078
    摘要 (140) PDF全文 (99) HTML (8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同轴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3D仿生分布设计支架(Shell-Core支架),并对该种支架的仿生血管化功能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同轴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Shell-Core支架,并通过光镜、染色实验等方式对其仿生结构进行检测。通过分组观察比对、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体外促血管化效果。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仿生支架细胞的RNA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Shell-Core支架,其结构具有高度保真性,该结构可以保持到构建后的第7日。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在第7日可以观察到支架中细胞增殖速度超过2D平面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划痕实验显示Shell-Core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的HUVECs划痕缩短距离大于细胞随机散在分布的3D-Mix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和无血清DMEM处理组[(431.6±33.6)μm vs.(378.7±22.5)μm vs.(302.3±20.1)μm,均P < 0.01]。将仿生分布设计的组织工程体外培养7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HUVECs仍维持在设计的核通道内,并向四周自组装出内皮细胞芽。qRT-PCR的结果显示Shell-Core支架中细胞的MMP-9基因表达高于3D-Mix支架[(1.55±0.06)倍,P < 0.01]. 结论 Shell-Core支架在确保了仿生设计结构高度保真性的同时具有促进血管化的作用,为解决组织缺损的修复、制造血管化的工程器官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为药物测试、研究血管发生等提供新的组织模型。

  • 综述
    董敏, 李好, 潘嘉欣, 张昆, 郭斌
    新医学. 2024, 55(11): 950-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1.013
    摘要 (138) PDF全文 (84)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综合国内外文献,从第2组先天淋巴样细胞(ILC2)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过程的作用、针刺调控ILC2治疗哮喘的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初步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影响ILC2的分泌和迁移功能等途径,达到减轻哮喘气道炎症、抑制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气道重塑的目的,但现有仍存在针刺调控哮喘的ILC2相关通路尚未明确、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少、缺乏针刺经ILC2s途径改善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机制研究等问题。

  • 论著
    李咏梅, 贺洁琼, 邢艺沛, 刘兴华, 朱绘霖, 邓红珠, 邹小兵
    新医学. 2024, 55(12): 979-9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4
    摘要 (137) PDF全文 (211) HTML (1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减弱行为问卷(ABQ)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和情绪行为问卷,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合并紧张症症状的表现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已明确诊断ASD的儿童,招募其家长或长期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ABQ问卷结果将ASD儿童分为ABQ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并采用席汉失能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儿童简化情绪量表和斯宾塞儿童焦虑量表评估儿童的功能损害及相关的情绪行为表现。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41份。ABQ问卷筛查阳性组ASD儿童共166名,其ABQ问卷的前6个核心症状条目、运动症状、情感改变、行为改变总得分均高于阴性组(P < 0.001)。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中6种核心症状均普遍出现,其中“需要提示来完成动作”的出现者比例最高,其次是“不动、卡住、动作缓慢、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动作”,有50%以上的儿童出现这些症状。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在学习/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责任等方面功能损失时间、效率低下时间、失能程度“中度”及以上者比例均高于阴性组(P均< 0.001);ABQ筛查阳性组ASD儿童的刻板行为、自我伤害行为、强迫行为、单调/仪式行为的得分(P均< 0.001)和儿童简化情绪量表得分(P < 0.001)及焦虑量表得分(P均< 0.01)高于阴性组。结论 紧张症症状在ASD儿童中并不少见。合并有紧张症症状的ASD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多,功能损害更严重,需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 论著
    薛旖昀, 欧子欣, 洪丹萍, 党彩萍, 朱智航, 程道猛, 胡樱子, 李国权, 杨婵娟, 殷炜珍
    新医学. 2024, 55(12): 1025-1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9802.2024.12.009
    摘要 (136) PDF全文 (221) HTML (1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执行功能的两个维度——行为管理指数(BRI)和元认知指数(MI)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102名6~12岁 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斯诺佩评估量表第4版(SNAP-Ⅳ)-父母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进行调查,并进行平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注意缺陷、多动-冲动、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相互间呈正相关(r = 0.409~0.934,P < 0.001)。注意缺陷症状正向预测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β = 1.459、1.114、0.294,均P < 0.01),BRI和MI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β = 0.224、0.080,均P < 0.05),即BRI和MI在注意缺陷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平行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73%。多动-冲动症状正向预测BRI、MI及情绪行为问题(β = 1.071、2.057、0.223,均P < 0.05),BRI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β = 0.333,P < 0.001),MI对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 = 0.026,P > 0.05),即BRI在多动-冲动症状与情绪行为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72%。结论 ADHD儿童BRI和MI在症状和情绪行为问题间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