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护理协作组, 广东省护理学会脑病护理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护理学会神经感染护理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护理学会脑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新医学. 2025, 56(10): 923-936.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成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护理实践的规范化,提升护理质量并改善患者预后特制定该篇共识。编写团队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循证证据,结合临床专家访谈,初步拟定共识内容,并经过2轮专家函询和1次专家会议修订完善,最终形成涵盖护理评估、静脉治疗与用药护理、相关症状的护理、围术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及康复护理六大核心板块的共识终稿。该篇共识特别注重系统性评估、个体化用药监护、并发症预警和康复连续性,致力于为该类患者的专科护理提供标准化、实用性的临床实践依据,保障护理安全与质量。

  • 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循证护理研究中心
    新医学. 2025, 56(10): 937-94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响应国内成人肠造口护理的临床需求与患者期望的背景下,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循证护理研究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构建指南编写团队,依据《WHO指南制定手册》,针对确定的临床问题,系统检索文献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专家共识会形成推荐意见并撰写成人肠造口护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初稿。《指南》初稿经过全国各地24名相关领域专家的评审,结合评审意见修订指南后召开专家定稿会,形成了最终版《指南》,包括成人肠造口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康复期护理、肠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护理四大方面,89条推荐意见。《指南》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国内临床实践现状及专业判断,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实用性,可用于指导成人肠造口护理的临床实践。

  • 专家观点
  • 成守珍
    新医学. 2025, 56(10): 945-94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程瑜
    新医学. 2025, 56(10): 948-950.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论坛
  • 周炜杰, 宗旭倩, 袁长蓉
    新医学. 2025, 56(10): 951-95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教育作为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服务的重要工作,贯穿患者就诊、住院及出院随访的全过程。然而,受限于护理人力紧张与工作负荷增加,传统教育方式在个性化不足、执行效率低以及提升患者主动参与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智能体在自然语言交互、自主感知和推理决策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为护理健康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契机。文章聚焦多智能体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现实挑战,并根据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和实践功能,提炼可能有助于健康教育的多智能体集合及其协同模式,旨在为未来多智能体落地护理实践提供思路。

  • 论著
  • 吴少珠, 周宇麒, 罗媛容, 於雪英, 刘燕飞, 区洁兰
    新医学. 2025, 56(10): 958-967.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信息-知识-态度-行为教育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症状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改善症状群的可行性。方法 便利选取202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非同期研究设计,将2024年1至5月住院的6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4年8至12月住院的6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观察组接受信息-知识-态度-行为教育模式的干预和随访,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后的慢阻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SES)、肺康复计划依从性调查表得分,以及血气分析结果中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CAT为(12.87±4.74)分、mMRC为2.00(1.00,2.00)分、HAMD-17为(18.37±5.23)分、HAMA为3.00(2.00,4.25)分、SGRQ为20.15(11.70,29.85)分、PaCO2为(44.33±8.88)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20.14±8.02)分、2.00(1.00,3.00)分、(23.11±9.05)分、4.00(2.00,6.00)分、26.70(14.30,35.50)分、(51.57±12.88)mmHg(均P < 0.05);观察组的PaO2为(84.64±15.47)mmHg、SpO2为(94.69±2.37)%、CDSES为(26.82±3.57)分、肺康复计划依从性为(21.82±2.4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92±13.10)mmHg、(92.32±2.47)%、(19.67±2.21)分和(14.97±2.01)分(均P < 0.05)。结论 IKAP教育模式的慢阻肺患者症状群管理,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肺康复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症状群、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慢阻肺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

  • 邓虹, 黄镇伟, 许彦君, 张园园, 王昌栋, 杨泽宏
    新医学. 2025, 56(10): 968-976.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增强检查静脉穿刺位点选择的科学性,并对其进行临床效能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11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接受影像增强检查患者,参考《影像增强检查外周静脉通路三级评价査检表》指标进行汇总分析,采集多模态数据建立智能化数据预处理框架,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增强检查静脉穿刺位点定位模型。以放射科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护士确认过的、成功率较高的穿刺点为金标准,评估人工智能定位模型推荐的穿刺位点与金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结果 共纳入433例患者,低危组380例,高危组53例。基于人工智能的定位模型的Dice系数与交并比(IoU)分别为0.593 1与0.496 8,整体准确率达到0.967 1。在低危组中的Dice系数与IoU分别为0.617 8 和0.506 9,召回率达到0.791 2,MLE分数为68.07;在高危组中的Dice系数与IoU分别为0.553 1与0.478 2,召回率为0.702 4,MLE分数为64.18。低危组与高危组的Dice系数、IoU、准确率、召回率和MLE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年龄分层分析中,青年组、中年组、中老年组的Dice系数分别为0.581 0、0.659 8、0.629 2, IoU分别为0.456 3、0.502 1、0.529 8,准确率均超过0.95,召回率分别为0.635 0、0.759 1、0.710 4;老年组的Dice系数和IoU分别为0.550 6与0.524 7,准确率为0.946 3,召回率为0.670 1;各项指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定位模型可以有效提升穿刺点定位鲁棒性,提供具有临床直觉的一致性解释,为高效、安全地选择静脉穿刺位点提供指导方案。

  • 庞舒贝, 马珂珂, 杨彩侠, 王文雅, 刘淑静, 郭园丽
    新医学. 2025, 56(10): 977-985.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出院和出院1个月时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衰弱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出院1个月时衰弱发生率为78.2%,其中衰弱前期占18.0%、完全衰弱占60.2%。高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OR=1.842,P = 0.004)、高出院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总分(OR=1.420,P = 0.031)及高出院衰弱程度(OR=6.218,P < 0.001)是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出院1个月时衰弱的危险因素;无合并症(OR=0.177,P = 0.002)和高体质量指数(BMI,OR=0.377,P = 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出院1个月后衰弱发生率较高,受入院mRS评分、出院NRS 2002总分、出院衰弱程度、合并症、BMI等多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疗机构构建多学科协作管理体系进行综合干预。

  • 石洁, 张瑶, 林佳睿, 郭晓迪, 刘书红, 胡细玲
    新医学. 2025, 56(10): 986-994.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构建、验证肥胖T2DM患者发生DN的列线图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就诊的37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将患者分为DN组(n = 79)及非DN组(n = 291),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验证集(30%)。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伴随疾病情况等数据资料。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变量降维筛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的区分效能、校准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分别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霍斯默-莱梅肖(H-L)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评价。结果 DN组与非DN组肥胖T2DM患者在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骨质疏松、脑梗死、冠心病、收缩压、腰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白蛋白、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ASSO 回归筛选出7个潜在评估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终确定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白蛋白和血清肌酐为肥胖T2DM患者并发DN的影响因素(P < 0.05),并以此构建列线图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在训练集中评估DN风险的AUC为0.913(95%CI 0.871~0.955),在验证集中DN风险的AUC为0.919(95%CI 0.856~0.982),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P > 0.05,提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清肌酐、白蛋白可能是肥胖T2DM 患者并发DN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上述4种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评估模型,可有效评估肥胖T2DM患者发生DN的风险。

  • 袁香华, 赵晶晶, 陈利芳, 邱玮瑜, 巫少荣, 兰世琼, 徐奕
    新医学. 2025, 56(10): 995-1002.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程个案管理模式在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出院随访中的长期效果。方法 选取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CI术后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纳入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及门诊随访;以2023年2月至6月纳入的100例患者为干预组,实施由多学科团队支持的远程个案管理模式(包括全面评估、个性化计划、电话/微信随访、专科护理门诊等)。比较2组患者干预12个月后的血脂、血糖、肾功能等代谢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服药依从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空腹血糖[(5.59±1.22)vs.(6.01±1.63)mmol/L,P = 0.040]、糖化血红蛋白[(5.97±0.74)% vs.(6.34±1.10)%,P = 0.006]、总胆固醇[(3.26±0.77)vs.(3.55±0.99)mmol/L,P = 0.019]、甘油三酯[(1.32±0.81)vs.(1.73±1.14)mmol/L,P = 0.004]、低密度脂蛋白[(1.64±0.55)vs. (1.84±0.76)mmol/L,P = 0.036]、尿酸[(396.24±93.91)μmol/L vs. (434.48±113.74)μmol/L,P = 0.010]、肌酐[(84.15±26.29)μmol/Lvs. (97.76±50.18)μmol/L,P = 0.017]均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7.04±0.85 vs. 6.52±0.94,P < 0.001);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 vs. 16.0%,P = 0.024)。2组LVEF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实施远程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其糖脂代谢等相关危险因素指标,降低其MACE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二级预防管理策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春兰, 谭汉麟, 阮恒芳, 樊萍, 刘萍, 张旭方, 谢胜雄, 徐晓舒, 余浩斌
    新医学. 2025, 56(10): 1003-1013.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与健康信念、家庭关怀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1月25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0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0例,女71例;平均年龄(64.2±13.3)岁。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EAQ)、健康信念简表(SF-HBM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进行问卷调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康复锻炼依从性与健康信念、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依从指数为(65.21±16.48)%,其中高依从水平者占33.8%,中依从水平者占45.8%,低依从水平者占20.4%;健康信念处于中等水平,得分为(71.24±12.39)分;家庭关怀度总体良好,得分为(7.39±2.42)分,68.6%的患者家庭功能良好。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与健康信念(r = 0.701,P < 0.01)及家庭关怀度(r = 0.659,P < 0.01)均呈正相关;健康信念与家庭关怀度亦呈正相关(r = 0.673,P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健康信念、家庭关怀度、年龄、工作状况和自理能力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了依从性变异值的61.6%(F = 18.795,P < 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健康信念和家庭关怀度是影响康复锻炼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 陈奕辰, 邹燕, 林楠, 顾娇娇
    新医学. 2025, 56(10): 1014-1021.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患者的自我护理体验,分析障碍与促进因素,为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OM-B)模型为理论框架,选取2024年2月至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PTC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目的抽样法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并运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根据访谈内容提炼出障碍因素包括自我护理能力不足(PTCD相关知识缺乏、意外事件处置能力薄弱)、自我护理动机欠缺(症状困扰、自我效能感下降、日常生活受限、病耻感)、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医疗资源可及性障碍、独居者家庭支持缺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污名化与排斥)3个主题及9个亚主题。促进因素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强、症状管理正向反馈、家庭及互联网医院协同支持3个主题。结论 留置PTCD管的患者在自我护理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能力,增强内源性驱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

  • 综述
  • 龚立超, 孟华, 常红, 曹咏新
    新医学. 2025, 56(10): 1022-1029.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由于治疗周期较长,病情容易出现反复且具有潜在致死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亟须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数字健康技术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健康管理中展现出重要潜力。症状数字化评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眼睑下垂、呼吸功能及核心体征的客观量化,提升了远程评估的准确性;远程动态监测通过移动平台与可穿戴设备整合症状、用药及生理数据,实现持续监测与早期预警,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数字化健康认知引导通过大语言模型与数字视频平台提供个体化健康宣教,助力知识传播,弥补传统宣教资源的不足。文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数字化评估、远程动态监测和数字化健康认知引导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数字健康管理提供借鉴。

  • 唐倩倩, 左智超, 安静, 周萌萌, 姜春玲
    新医学. 2025, 56(10): 1030-1038. https://doi.org/10.12464/j.issn.0253-9802.2025-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服务的改善,患者对外科手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然而,手术在控制疾病的同时,也会给机体带来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心肺代偿能力下降,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预康复是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提出的在术前阶段为提高患者对即将到来的生理压力的耐受性,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患者功能储备、优化营养状况、改善心理状况的过程,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综述预康复策略应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研究进展,包括预康复的概念、发展现状、具体干预措施、推荐应用时间、面临的挑战及其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制定标准化老年预康复干预方案提供临床指导,以期改善老年手术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