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终末期肾病(ESKD)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并导致预后恶化。减重代谢手术作为治疗肥胖的有效手段,在肥胖合并ESKD患者中可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延缓肾功能恶化及提高肾移植成功率。但是,此类患者接受减重代谢手术风险较高,需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协作进行个体化评估和优化围术期管理,包括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及长期随访。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经验,探讨了减重代谢手术的作用机制、临床获益及围术期管理策略。MDT联合减重代谢手术为肥胖合并ESK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但其广泛应用仍需更多高质量证据支持。
近二十年来全球肥胖患病率持续上升,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以及预期寿命缩短密切相关。目前已知减重(代谢)手术是强效减重措施,研究显示其减重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此外,减重手术还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对于其他肥胖相关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病等。研究表明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及癌症风险均降低。但减重手术普及性有限,且患者接受度仍有待提高。近年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例如司美格鲁肽)和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例如替尔泊肽)的涌现展现了持续用药下显著的减重效果。与减重手术相似,这些药物也能改善2型糖尿病结局、心血管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文章比较减重手术与肠促胰岛素激动剂在减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风险特征、成本效益及公平性等方面差异,探讨这些流行药物和减重手术在肥胖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目的 探究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对白色脂肪细胞褐变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Western blotting法、qRT-PCR法、油红O染色法、BODIPY染色法、线粒体荧光染料检测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对成熟的3T3-L1细胞褐变的影响,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探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研究显示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能够上调褐变相关蛋白及mRNA(PRDM16、PGC-1α、UCP-1)的表达(P均< 0.05),抑制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和mRNA(LC3、Beclin-1、p62)及自噬小体的表达(P均< 0.05),抑制脂滴积累,增加线粒体丰度。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恢复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对3T3-L1细胞自噬水平后(P均< 0.05),发现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对3T3-L1细胞的褐变作用也被自噬激活剂逆转(P均< 0.05)。结论 杜仲叶和栀子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自噬进而促进白色脂肪细胞褐变,其在临床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目的 探索适合正常体质量(体重)群体的健康型高蛋白低碳水饮食模式以制定饮食方案。方法 将24只6~8周龄(15~20 g)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组)、5%高蛋白低碳水饮食(5%LCD)组和30%高蛋白低碳水饮食(30%LCD)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基础饲料、5%高蛋白低碳饲料和30%高蛋白低碳饲料喂养4周,观察小鼠摄食量、饮水量、体重并测定血脂指标和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Ct组相比,5%LCD组和30%LCD组摄食量增加(均P < 0.01),5%LCD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升高(均P < 0.05),30%LCD组血清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均P < 0.05);5%LCD组和30%LCD组盲肠内容物中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分泌量均降低(均P < 0.05)。结论 综合评估体重、血脂代谢和短链脂肪酸分泌水平,30%LCD因具有较高HDL-C水平更适合作为一种有效的饮食指导建议。
目的 探讨抗阻呼吸训练联合减重运动对中心性肥胖(AO)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降糖减重联合门诊就诊的66例AO患者(AO组)及3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组),AO组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3例,AO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减重运动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训练时间均为4周。采集参与者在干预前后的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以及膈肌的增厚率(DTR)和平衡功能,包括平衡误差评分系统(BESS)评估静态平衡功能和功能性伸展测试(FRT)评估动态平衡功能。结果 健康组与AO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前AO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MIP、MEP、DTR、FRT均高于健康组,其BESS评分低于健康组(均P < 0.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的BMI、腰臀比、MIP、MEP、DTR、BESS、FRT干预前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4周后,对照组和干预组MIP、MEP、DTR、BESS评分均比干预前提高(均P < 0.05),且干预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 < 0.05)。对照组在FRT测试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05)。结论 抗阻呼吸训练联合减肥运动能改善AO患者的平衡功能。
目的 编制科学、规范的减重代谢手术后不良饮食行为量表(MEBQBS),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早期识别减重术后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在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概念模型的指导下,通过文献回顾、专题小组讨论和预调查,初步构建量表维度及条目池,并采用项目分析法筛选量表条目。便利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随访的324例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验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MEBQBS共53个条目,包含4个测量领域、8个亚领域,分别为情绪性进食(消极情绪进食和积极情绪进食亚领域)、放牧饮食(无计划、反复摄入少量食物)、食物渴求(正性结果预期、情绪性渴求、食物沉迷亚领域)、失控性进食(情绪体验和行为亚领域)。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8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4%。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7,折半信度系数为0.7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拟合优度卡方检验为1.87,拟合优度指数为0.80,规范拟合指数为0.88,增值拟合指数为0.94,非标准拟合指数为0.93,比较拟合指数为0.94,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5。纳入对象的MEBQBS总分及各领域得分与三因素饮食行为量表(TFEQ)-R21总得分呈正相关(均P < 0.01)。结论 MEBQBS信效度较好,可为中国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提供科学评估工具。
目的 探讨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对拟行减重代谢手术(BMS)的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胃肠病诊疗一科拟行BMS入院的243例MetS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OSAHS分为OSAHS组与非OSAHS组,收集2组Me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CVAI,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拟行BMS的MetS患者合并OSAHS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VAI对MetS患者合并OSAHS的筛查效能。结果 在拟行BMS入院的243例MetS患者中,OSAHS组与非OSAHS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颈围、腹围、臀围、空腹血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CVA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臀围和CVAI与拟行BMS的MetS患者合并OSAHS有关(P < 0.05)。CVAI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与臀围组合后的筛查价值更优。结论 CVAI可作为拟行BMS的MetS患者是否合并OSAHS的筛查工具,计算CVAI所需的血清学指标检测简便,对降低术前筛查成本、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饮食管理的真实体验,为患者制定术后饮食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OM-B)模型,选取2024年1月至5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门诊复诊的15例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根据访谈内容共提炼出3个主题以及10个亚主题,包括身体与认知能力对饮食管理的制约(术后早期不适症状影响饮食行为、饮食管理知识获取受限、饮食指导过于宽泛);环境因素对饮食管理的影响(社会与家庭支持的积极作用、社交情境对饮食管理的制约、经济负担对持续干预的限制);内在心理动因对饮食管理的影响(情绪应对不当引发饮食失控、习惯性行为对饮食管理的挑战、饮食管理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饮食管理中的自我反思与成长)。结论 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在饮食管理中面临来自个体的身体与心理条件制约、社会与家庭支持不足、情绪困扰等多重挑战。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识别并应对饮食管理中的障碍,提供个体化饮食指导,完善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饮食管理的持续性,帮助患者取得更理想的减重效果,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比较低能量平衡膳食、营养代餐这2种营养干预方式对医院营养科门诊超重/肥胖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临床营养科就诊的60例超重/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能量平衡膳食组与营养代餐组,每组30例。2组超重/肥胖患者分别进行低能量平衡膳食、营养代餐饮食,干预时间为4周。对比2组干预前后体质量与人体成分其他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超重/肥胖患者的年龄、基础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和腰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体质量、BMI、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腰围、基础代谢年龄均低于干预前(均P < 0.05),且营养代餐组患者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均低于低能量平衡膳食组(均P < 0.05)。结论 代餐减重营养治疗方式较常规低能量平衡膳食更有利于优化超重/肥胖人群的人体成分,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较好的减重效果,适于医院进行体质量管理。
肥胖和食物成瘾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交互作用加剧代谢异常及并发症风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已成为治疗肥胖和食物成瘾的有利选择,其治疗机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表明,GLP-1RA通过中枢与外周机制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并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减少伏隔核多巴胺释放,削弱高热量食物的奖赏效应,从而改善食物成瘾行为,进一步治疗肥胖。然而,GLP-1RA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潜在长期风险仍需谨慎管理。文章就GLP-1RA治疗肥胖以及食物成瘾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肥胖和食物成瘾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肥胖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由多种环境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中,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活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在肥胖脂肪组织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MR的过度活化可通过促进脂肪组织分化和脂肪生成以及诱导脂肪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脂肪因子分泌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机制诱导肥胖脂肪组织重塑,而肥胖脂肪组织重塑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使用MR拮抗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由于MR过度活化所引起的肥胖脂肪组织重塑。因此,明确MR过度活化在肥胖脂肪组织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