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3-15
  

  • 全选
    |
    述评
  • 俞 梅;徐 耕
    . 2012, 43(3): 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器。经导管封堵VSD安全、有效,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治疗较外科手术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
  • 查房选录
  • 沈守赋
    . 2012, 43(3): 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历摘要

      患者男,20岁, 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月余,加重伴心悸、咳嗽、双下肢水肿2周于2009年12月17日入我院。患者于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有纳差、乏力等症状,无发热、恶心、呕吐,在当地县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抗感染、止酸、护胃等药物治疗,患者自觉腹部症状稍有改善。但于2周前上述症状加重,且逐渐出现心悸、双下肢水肿,情况越来越重,还出现持续刺激性干咳,伴胸闷、气促、乏力、纳差、大小便量少等,登二层楼即感气促,在当地予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门诊以“心力衰竭原因待查”收住我科。再追问患者本次发病过程,发病前1个月内无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病史,无呕血、黑便,无黒曚、晕厥,无胸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不适,精神可,饮食一般,嗜睡,大小便量少,体重约增加4 kg,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无特殊,无类似病患者。

  • 论著
  • 范毅敏;覃丽君;陈 环;张红珊
    . 2012, 43(3): 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心肌损害患儿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泛癸利酮(辅酶Q10 )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且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心肌酶均显著下降(P<0.01),其差值在治疗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均<0.05),肌钙蛋白(cTnI)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心肌损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张秋林;魏延津;尹传贵
    . 2012, 43(3): 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影响。方法:2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量组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d,n=100);强化量组20 mg/d,n=100),入院后1~5 d应用Holter监测两组频发VPB和NSVT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频发VPB与NSVT在强化量组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无出现明显不良反应。39例患者发生NSVT,与未发生NSVT患者相比,发生NSVT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高龄或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心房颤动、LVEF﹤4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5 mm。结论: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明显减少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 戴强生;彭振维;龙健婷;曾睿芳;叶 升
    . 2012, 43(3): 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奥曲肽对伊立替康化疗引起迟发性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2007年5月-2011年10月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16例,按治疗时间分组,预防用药组(n=60)化疗前皮下注射奥曲肽0.1 mg,每8 h一次,治疗5 d;对照组(n=56)化疗前不接受奥曲肽治疗。观察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迟发性腹泻(16/60对比32/56)、严重腹泻(6/60对比16/56)、因腹泻导致化疗疗程改变(3/60对比11/56)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住院费明显降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预防用药组奥曲肽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颜面潮红、头痛头晕,但均不影响化疗。结论:奥曲肽可以降低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严重腹泻的发生率,用药安全且可降低住院费用和缩短住院时间。
  • 苏秀梅;游泽山;李珠玉;吴再归
    . 2012, 43(3): 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胚胎血红蛋白基因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无菌收集40份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标本(自然流产组)及35份人工流产的绒毛标本(对照组),提取胚胎绒毛组织DNA,针对3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上游调控序列分片段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筛查基因突变。结果:所有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ε、ζ基因的外显子片段均未发现突变。两组部分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ε基因第一内含子84位点处发现4 bpCAAA插入序列,但其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胚胎绒毛组织血红蛋白ζ基因第一内含子128位点处发现58 bp插入序列,自然流产组血红蛋白ζ基因58 bp插入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关联分析提示该基因片段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r=0.26,P<0.05)。两组血红蛋白ζ基因58 bp插入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基因血红蛋白ζ基因第一内含子第128位点处存在一58bp插入变异,该变异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
  • 吕复君;张 东;刘江伟;吕辉琴;彭心宇;韩永华;庞国栋;蒋银花
    . 2012, 43(3): 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后再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两个乡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依据该地区人口学资料,计划按人口比例1/28随机调查800人,应用统一制定的新疆地区胆囊疾病危险因素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同时预约腹部B超检查肝脏和胆囊。结果:803名居民参加调查问卷填写,其中资料完整者609名成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应答率为75.8%。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胆囊疾病的患病率为79.3%,其中单纯急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胆固醇沉积或结晶的患病率分别为57.1%、13.8%、7.4%、1.0%。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锡伯族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不吃或偶尔吃早餐、睡眠时间短及饮茶习惯(OR值分别为4.221,3.500,3.219,2.401,P值均<0.05)。结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人群中胆囊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胆囊疾病的发生与肥胖、不吃或偶尔吃早餐、睡眠时间短和饮茶习惯有关,而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 李思荣;吴青松;丘昶儒;卢钦荣;谢胜雄
    . 2012, 43(3): 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N0期(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癌患者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总结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特别是手术方法、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原发灶大小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关系及随访等情况,比较无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A组)与有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B组)患者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中17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A组7例,B组10例),其中11例有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3例,B组8例),转移率为65%(11/17);39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阴性,其中6例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4例,B组2例),转移率为16%(6/3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的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1。56例中47例原发病灶最大径小于4 cm或以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11例(23%);9例原发病灶最大径超过4 cm,6例(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两者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7例(23%)复发,B组3例(12%)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N0期甲状腺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术中应常规将中央区淋巴组织送检,有转移阳性者应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 邓泽强;何小珊;张烨琼;李 刚
    . 2012, 43(3):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和HBeAg血清学阴转率的差异。方法: 选择初治慢乙肝患者126例,按其治疗方案分为恩替卡韦0.5 mg/d治疗组(恩替卡韦组)83例和替比夫定600 mg/d治疗组(替比夫定组)43例,观察两组慢乙肝患者治疗前、治疗4、8、12、24、48周血清HBV DNA水平、阴转率及其下降模式,比较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阴转率。结果:治疗4周时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水平分别为(5.57±1.30)lg copies/L、(5.76±1.34)lg copies/L,两组HBeAg阴性患者则分别为(5.75±1.01)lg copies/L、(6.03±1.86)lg copies/L,各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Ag阳性患者各个时间点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HBeAg阴性患者除24周外的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替比夫定组HBeAg阴性患者(P均< 0.05)。无论是HBeAg阳性患者还是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的病毒下降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周后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核苷类似物均能快速、强效抑制HBV DNA;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疗比替比夫定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阴转率。
  • 王庆亮;郭敏毅;李 洋;叶小鸣
    . 2012, 43(3):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热疗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靶向基因治疗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体外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温度热疗处理后SMMC-7721形态学变化并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确定合适热疗温度,以该温度与转染pEGFP-C1-mTOR反义质粒相结合,设置联合组、转染组及对照组,CCK-8试剂检测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逆转录PCR(RT-PCR)和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mTOR基因表达。结果:热疗后细胞皱缩、变圆,胞浆空泡化,坏死细胞比例增加。CCK-8检测示温度越高,热疗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42℃热疗后抑制率达(29.67±1.72)%。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流式细胞仪分析示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mTOR基因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抑制,而联合处理后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结论: 热疗可以增强mTOR靶向基因治疗对SMMC-772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 郭行端;刘君海;张德良;梁金花;黄惠莉;叶志东
    . 2012, 43(3): 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救治体会,初步探讨DKA静脉补充葡萄糖液所选的合适血糖水平。方法:56例重度DKA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治疗组于血糖降至接近16.7 mmol/L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对照组于血糖降至接近13.9 mmol/L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监测以下项目评价治疗效果:每1 h测血糖1次,每4 h测电解质、肾功能或血气分析、尿酮体转阴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及碳酸氢钠使用时间等(病情稳定,上述指标均达要求后改为每日定时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稳定后比较两组的上述指标及发生低血糖、死亡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碳酸氢钠用量、酸中毒纠正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治疗组无发生低血糖;对照组发生低血糖5例次。治疗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钾;对照组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钾。结论:救治DKA患者时应注意掌握治疗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治疗措施个体化。在接近16.7 mmol/L血糖水平时对重度DKA患者补充葡萄糖液可能更有利纠正DKA。
  • 王晓燕;余 卫;罗 英
    . 2012, 43(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与骨髓造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再障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与再障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男24名,女16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浆脂联素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计数,以及高荧光和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分析再障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及与高荧光和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再障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为(11±5)mg/L,健康对照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为(6±4)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障患者脂联素水平与高荧光和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与中性粒细胞数呈负相关性(r=-0.725 ,P<0.01;r=-0.822,P<0.01)。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骨髓造血功能之间呈负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 戚 乐;夏晓萍;叶文琦;丁建平;陈仁彪
    . 2012, 43(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冠状重组技术在阑尾显示率及阑尾炎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68例临床可疑阑尾炎患者(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阑尾炎52例,非阑尾炎16例)行MDCT检查,分析MDCT平扫横断位、静脉增强横断位、平扫冠状重组及静脉增强扫描冠状重组的影像表现,对比4组图像的阑尾显示率和阑尾炎诊断正确率。 结果:68例MDCT平扫横断位阑尾显示率为89.7%(61/68),诊断正确率为82.4%(56/68);静脉增强扫描横断位阑尾显示率为97.1%(66/68),诊断正确率为92.6%(63/68);平扫冠状重组阑尾显示率为97.1%(66/68),诊断正确率为89.7%(61/68);静脉增强扫描冠状重组阑尾显示率为98.5%(67/68),诊断正确率为94.1%(64/68)。 结论:MDCT平扫冠状重组技术在阑尾显示率及阑尾炎诊断正确率方面优越于平扫横断位,且平扫冠状重组技术与静脉增强检查的显示率与诊断正确率相近。
  • 郭志强 ;李志云;王恩燕;戴坤鹏;孔继昌;徐小民;王 滨;杨文珍;孟令宝;李建国
    . 2012, 43(3): 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轻度镇静对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躁动患者无创正压通气预后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躁动需要机械通气的AECOP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镇静治疗,目标Ramsay评分为2,两组无创正压通气及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气管插管率分别为25.0%、75.6%,住ICU时间分别为(8±7)d、(12±9)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d、(17±10)d,28 d病死率分别为9%、27%,90 d病死率分别为16%、36%。观察组气管插管率较低(P<0.01),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均<0.05),28 d、90 d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轻度镇静可以提高AECOPD伴躁动患者NPPV治疗成功率,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翁泽生;袁 丹;吴先衡;林黛英;林时勖;黄朝华;林志畑;林少帆;张鑫佳
    . 2012, 43(3): 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的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和DSA、手术资料,以其中行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15例结果为双源组,行单源CTCT减影法的19 例结果为单源组,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及放射线剂量。结果:双源组19个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7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3个,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85%。单源组23个动脉瘤中,诊断与DSA或手术所见符合18个,部位或瘤体大小不符合5个,单源CT减影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8%。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漏诊。双源组15例患者的DLP为(1 259±161)mGy cm,有效剂量(2.90±0.37)mSv;单源组19例患者的DLP检查平均DLP为(2605±425)mGy cm,有效剂量(5.99±0.98)mSv。双源组放射线剂量明显低于单源组(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均能有效检出动脉瘤,但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的放射线剂量相对较少,更具安全性,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诊断的较佳方法。
  • 赵腊秀
    . 2012, 43(3): 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子宫后壁肌瘤自愿要求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的46例患者(腹腔镜组),并与同期选择开腹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术40例患者(开腹组)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开腹组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手术出血少、排气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子宫后壁肌瘤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 病例报告
  • 李艳华;戴 冽;莫颖倩;郑东辉;张白玉;朱浪静
    . 2012, 43(3): 1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该文报道了2例心脏白塞病患者的诊治经过。2例均为年轻患者。其中1例就诊时无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另1例有胸痛、气促、水肿等症状,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紧急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均予甲泼尼龙40 mg/d联合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术后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术后患者曾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复查彩超示机械瓣活动良好。该文提示白塞病心脏受累可见于年轻患者,其治疗应积极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必要时合用抗凝药,围手术期应注重抗感染,避免发生并发症。
  • 左丽明
    . 2012, 43(3): 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亢进症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报道较少,该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被误诊为甲亢性低血钾麻痹的患者,以“反复下肢无力2年,再发并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血压升高,低血钾症状改善不明显,从而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通过药物试验性治疗、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症。
  • 专题讨论
  • 刘国炳;孙丽丽
    . 2012, 43(3): 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经建立宫颈癌筛查系统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我国宫颈癌的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下降约69%,但近20多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趋向年轻化,而且宫颈腺癌类型明显增加,为宫颈癌的治疗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对宫颈癌的诊治提出规范化治疗是必要的。参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FIGO诊治指南及我国具体情况制定宫颈癌诊断与治疗规范。
  • 卞美璐;马 莉
    . 2012, 43(3): 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宫颈癌是一个感染性疾病,也是一个可治愈的疾病。其发病率是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自从德国学者Harald(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70年发现HPV引发宫颈癌,至今已有30余年的研究,明确证实其预防主要是针对HPV感染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①一级预防:HPV预防疫苗的注射。②二级预防:是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早诊早治。WHO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宫颈癌筛查、宣传、治疗、随诊工作。
  • 综述
  • 陈 狄;金 辉
    . 2012, 43(3): 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造成的一个持续发展的疾病过程,重治不重防、不重视病后管理,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突发死亡及致残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在社区层面如何加强冠心病管理,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预防猝死。
  • 陈 虎;曾 勉
    . 2012, 43(3): 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主要由肝脏星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细胞合成和分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DAMTS-13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均有密切关系,本文就ADAMTS-13与炎症反应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洁琼;黄晓俊
    . 2012, 43(3): 2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基因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长度为22-25个核苷酸,它们在动植物中以靶miRNA切割降解和(或)翻译抑制进行基因表达的调控。miRNA主要调控生物生长发育、增殖与凋亡等过程,研究表明microRNA亦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病机制,以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发挥作用,与胃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同时还参与胃癌的耐药机制。阐明microRNA在胃癌中的发病机制,对胃癌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医生手记
  • 许荣星
    . 2012, 43(3):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林彩芬
    . 2012, 43(3):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 荣;赵军辉
    . 2012, 43(3):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