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常规颈前切口至各种类型的腔镜手术,微创与美容越来越受到医师与患者的重视。然而是否所有腔镜下操作的甲状腺手术均为微创手术,如何定义手术创伤,如何评估术后躯体及心理创伤,瘢痕对患者带来何种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目的 应用影像组学构建模型,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突变状态。方法 回顾性分析336例胶质瘤患者的术前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提取影像特征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预测IDH突变状态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对每个序列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压缩和选择,其中T1WI得到26个影像组学特征,T2WI得到24个影像组学特征,增强T1WI得到12个影像组学特征,3个序列合并后得到27个影像组学特征。单独序列模型中,T1WI训练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95%CI 0.724~0.836),测试组为0.763(95%CI 0.650~0.876);T2WI训练组AUC为 0.790(95%CI 0.736~0.845),测试组为0.785(95%CI 0.677~0.893);增强T1WI训练组AUC为0.815(95%CI 0.762~0.867),测试组为0.810(95%CI 0.702~0.918)。而预测效能最好的是基于3个序列联合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 0.837~0.917),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73~0.952)。结论 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胶质瘤IDH基因型,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患者预后。
目的 研究电休克疗法(ECT)对抑郁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其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建立抑郁症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抑郁症组和ECT治疗组,每组各6只,通过体质量变化、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评估抑郁症状。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IF)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评估脑和肠道的组织学与微循环血流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结果 ECT治疗改善抑郁症小鼠的行为表现,体现在体质量增加、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减少(均P < 0.05)。HE染色显示ECT治疗后肠道炎症浸润明显减轻(P < 0.05),免疫荧光分析表明海马区域c-Fos表达增加(P < 0.05),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ECT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均降低(均P < 0.01)。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ECT治疗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尤其是拟杆菌和疣微菌的丰度得到恢复(均P < 0.05)。结论 电休克疗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脑肠轴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和改善睡眠质量。
目的 探寻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视力损伤及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初诊为CRVO-ME,中医辨证痰瘀互结证的患者,给予祛积通络方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术治疗。于基线及治疗90 d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测量视盘血管密度(VD,包括全视盘扫描区VD、视盘内VD以及盘周VD)、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垂直杯盘比(C/D)、视盘面积、视杯体积、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结果 经过治疗,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RNFL厚度、全视盘扫描区VD、视盘内VD、盘周VD、DCP-VD、CMT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基线时,BCVA(LogMAR)与全视盘扫描区VD(rs=-0.294,P = 0.003)、视盘内VD(rs=-0.401,P < 0.001)、盘周VD(rs=-0.315,P = 0.001)、SCP-VD(rs=-0.291,P = 0.003)、DCP-VD(rs=-0.258,P = 0.009)、CMT(rs=0.334,P = 0.001)具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视盘内VD(B=-0.045,P < 0.001)及CMT(B=0.001,P = 0.018)对基线BCVA(LogMAR)具有影响。治疗后,BCVA(LogMAR)的变化量与全视盘VD(rs=-0.226,P = 0.024)、视盘内VD(rs=-0.284,P = 0.004)、CMT(rs=0.241,P = 0.016)的变化量具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视盘内VD(B=-0.028,P = 0.006)及CMT(B=0.001,P = 0.023)的变化量对视力的变化具有影响。结论 视盘处主干血管的血流灌注对于CRVO的发生及恢复至关重要,视盘内VD可以作为评估视力损伤及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目的 比较多焦点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MFRGP)与单焦点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SVRGP)控制8~14岁高度近视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至2023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120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MFRGP组(58例)和SVRGP组(62例)。随访1年,评估患者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年增长量、戴镜视力、残余SE,以及角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高度近视患者SE和AL均呈现增长趋势。MFRGP组SE增长量(-0.40±0.31)D,AL增长量(0.25±0.13)mm,SVRGP组SE增长量(-0.62±0.37)D,AL增长量(0.38±0.27)mm,2组患者SE及AL的增长量变化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2个月时MFRGP组戴镜视力好于SVRGP组[LogMAR:+0.02±0.06 vs. +0.10±0.09,P < 0.001],残余SE轻于SVRGP组[(-0.29±0.31)D vs.(-0.78±0.71)D,P = 0.002]。2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MFRGP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略高于SVRG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干预可缓解。结论 MFRGP在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方面优于SVRGP,且安全性可控,MFRGP对近视防控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74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52例)和死亡组(22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20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ICU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独立的死亡风险因素(P < 0.05)。基于这2个独立的死亡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59,对患者7 d和14 d的生存概率预测效能为0.776和0.844,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 针对ICU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风险因素而构建具有时间动态预测功能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该模型可辅助临床医师快速识别高危患者,优化抗生素使用策略。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RDAS)4~5类卵巢-附件肿块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10家医院就诊的224例卵巢-附件肿块患者,对其超声形态特点及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O-RADS、CEUS、CEUS联合O-RADS对O-RADS 4~5类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224例患者共232个附件病灶纳入本研究,其中良性132个、恶性100个。O-RADS特征分析中,肿块的病变类型、血流评分、是否存在腹水在单因素分析中均与恶性相关(P < 0.001)。良恶性肿块的CEUS表现各不相同,超声造影特征(增强形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廓清模式)及相对造影参数(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增强曲线下面积)在良恶性肿块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此外,O-RADS分类、CEUS、CEUS联合O-RADS诊断O-RADS 4~5类附件肿块良恶性的AUC(95%CI)分别为0.716(0.654,0.773)、0.793(0.735,0.843)、0.858(0.806,0.900),CEUS联合O-RADS诊断附件肿块良恶性的准确性高于O-RADS分类、CEUS(均P < 0.001)。结论 CEUS联合O-RADS可提高O-RADS 4~5类病变的诊断效能,可为该类患者临床管理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目的 探究中老年男性(≥45岁)睡眠质量和夜间睡眠时间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乌鲁木齐市345例住院患者的横断面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第三腰椎水平骨骼肌指数诊断肌少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因素与肌少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睡眠质量和夜间睡眠时间与中老年男性肌少症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为35.1%。不同睡眠质量和夜间睡眠时间者肌少症患病率不同(P < 0.05),睡眠质量差和夜间睡眠时间≤6 h的患者肌少症患病率高于非肌少症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调整自变量时,睡眠质量差的45~<74岁肌少症男性患病率是睡眠质量好者的1.992倍,夜间睡眠时间≤6 h的45~<74岁肌少症男性患病率是夜间睡眠时间>6 h者的2.770倍;在调整体质量指数、营养风险筛查评分、饮酒、吸烟、焦虑(GAD-7)、抑郁(PHQ-9)和C反应蛋白水平后,睡眠质量差的45~<74岁肌少症男性患病率是睡眠质量好者的4.152倍,夜间睡眠时间≤6 h的45~<74岁肌少症男性患病率是夜间睡眠时间>6 h者的3.703倍。而在≥74岁男性中,睡眠质量和夜间睡眠时间与肌少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45~<74岁男性中,睡眠质量差和夜间睡眠时间≤6 h会增加肌少症患病风险。
目的 探讨长透析龄腹膜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腹膜功能变化,以及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诊断该类患者透析充分性的效能。方法 选择2009至2022年在东莞东华医院行维持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CKD患者,分为长透析龄组和短透析龄组,长透析龄组根据腹膜平衡试验中D/Pcr的平均值分为高腹膜平衡试验(PET)组和低PET组,比较各组间差异。应用Friedman检验分析溶质转运的变化趋势,Spearman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估nPCR与透析充分性的相关性和诊断效能。结果 长透析龄人群中,高PET组血白蛋白、nPCR较低,肌酐清除指数(Ccr)较高,透析前5年的D/Pcr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nPCR与Ccr、尿素清除指数(Kt/V)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05,0.288,均P < 0.05),与D/Pcr呈负相关(rs=-0.417,P < 0.001),且nPCR诊断透析充分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均P < 0.05)。结论 在长透析龄CKD患者中,腹膜功能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nPCR可作为营养指标用于评估透析的充分性。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显著上升,胰岛素抵抗为其核心病理机制,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棕色脂肪组织(BAT)激活及白色脂肪组织(WAT)的棕化因其特有的产热功能和代谢调节作用,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BAT激活及WAT棕化在糖尿病及葡萄糖代谢调控中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BAT激活与WAT棕化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维持葡萄糖稳态和提高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是首个被确认的肥胖易感基因,其RNA去甲基化酶功能在肿瘤中作用复杂。FTO通过调控mRNA的m6A修饰水平,影响致癌基因稳定性和信号通路,驱动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增殖、侵袭及化疗耐药。在肥胖相关肿瘤中,FTO表达呈组织特异性:在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中高表达,通过激活免疫抑制微环境和糖酵解促进肿瘤进展;在甲状腺癌中低表达,通过调控铁死亡抑制恶变;在卵巢癌和肝癌中则发挥促癌或抑癌的双重作用,取决于分子背景和亚型。FTO水平与肿瘤分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新型预后标志物。靶向FTO的小分子抑制剂已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现抗肿瘤潜力,为肥胖相关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新策略。文章综述FTO在肥胖相关肿瘤中的分子机制与转化前景,为精准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可累及肛周及直肠,常表现为肛瘘、肛周脓肿、大便失禁等。大便失禁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但它对IB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文章介绍了IBD患者大便失禁的现状、不良影响、相关危险因素、肛门功能评估及其管理的研究进展,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对IBD人群大便失禁的关注及重视,为IBD患者大便失禁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